“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如再不重视这个问题,民族大豆产业濒临全军覆没的边缘。”近日,业内专家警告说。
低价冲击种豆积极性
我国是大豆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约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40%。在这片黑土地上,金灿灿的大豆是农户眼中的宝贝,被东北人称为“金豆子”,曾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随着近年来国外进口大豆的大量涌入,国产大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一个种植大豆的农民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危机。
王亚福是黑龙江绥化市的一位豆农,从2004年开始,持续走低的大豆收购价格已经使他对种植大豆失去了原有的信心。为减少风险,今年开春时王亚福只保留了上一年一半的大豆种植面积,在自己另一半的土地上种上了玉米。王亚福告诉记者,5年前他们村上60%的农户都种大豆,价格上不去,种大豆的现在也开始“慢慢少了”。
资料显示,2003年的时候,以黑龙江为主产区的大豆平均收购价还在1.5元/斤,最高曾经涨到1.86元/斤,2004年就跌到了1.3元/斤,2005年再跌至1.13元/斤,这个价格在一些地区甚至低于种植成本,及至2006年,大豆的收购价已经降到1.1元/斤。记者了解到,受近年来市场价格低迷及总体产量下降的影响,今年的大豆价格已经有所回升,今年6月份黑龙江省的大豆价格已经达到了1.5元/斤。
低迷的价格使我国大豆种植业受到严重冲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大挫伤了豆农的种植积极性。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出现迅速萎缩。据黑龙江省农委汇总分析,2006年这个省大豆种植面积为5905万亩,比上年减少了416万亩。预计今年大豆面积将降到5300万亩以下,再减少600万亩左右。
一方面是国内大豆价低减产,一方面是国外大豆的凶猛涌入,大豆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据资料显示,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至2000年,短短5年时间,我国从一个大豆净出口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当年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此后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2005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659万吨,这个数字已是当年国内产量的1.6倍。
事实上,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时间内,大豆进口量与国内产量的对比由80万吨比1350万吨迅速增长到2659万吨比1830万吨,国内的大豆需求明显开始依赖国际市场。
洋大豆“抢滩”国内市场
农产品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较早开放的领域,而大豆产业更是在1996年就已经开始推上国际市场。现在来看,农业是受国际冲击最严重的领域,而作为我国农产品中链条最长、涉及环节最多的大豆产业更是重中之重。
造成大豆价格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直接的原因是来自美国、巴西等国外洋大豆的猛烈冲击。一位国内沿海油脂压榨企业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黑龙江大豆产区与沿海国内的大豆加工销售市场相距甚远,这家企业每年从10月份大豆上市开始派人去黑龙江的小村里收豆子,收购的运费、包装费、场地设备、人工和其它杂支,加起来每吨大豆的成本在75元左右。而如果使用进口大豆,坐在办公室里签个合同就一切搞定,每吨成本只要25元,而且进口大豆的出油率高,国际粮商可以把企业采购的大豆用货轮运送到沿海的任意港口。
突破国际封锁发挥本土优势
“我们也很想用国产大豆,可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产成本和经营利润。”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出油率是进口大豆的优势之一。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为16%~17%,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一般在19%~22%,相差2~3个百分点。据了解,大豆出油率每差一个百分点,加工10万吨大豆,其效益就相差1500万元。
通过对比中外大豆品质可以看出:国产大豆的优势是富含高蛋白,且大都为非转基因产品;劣势则是出油率不高、多为散户种植,品质不均,加工成本较高。进口大豆的优势是出油率高、品质均匀,加工企业投入产出比高;劣势是多为转基因产品,检疫不合格比重偏高。
洋大豆可以使加工企业投入产出高,仅这一项就击中了国产大豆的死穴。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是加工国产大豆最多的企业,是国内赫赫有名的油脂加工国有企业,面对“土”豆和“洋”豆,九三油脂也万分为难,一方面要扶植民族产业,一方面要给国家创造经济效益。“九三油脂每年加工200万吨黑龙江大豆,要比用进口大豆增加成本3.4亿元。”九三油脂一位公司负责人称。
据了解,这些年国产大豆的产量徘徊在1600万吨左右,现在有进一步萎缩的危险。而进口数额10年来不断攀升,跨国粮商已经垄断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并掌握了国内40%以上压榨量。
更让人担忧的是,伴随着一路高升的大豆进口数额的是一路下跌的进口大豆价格。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2006年前10个月,大豆的进口平均价格为261美元/吨,同比下跌了12.2%。去年仅从广东口岸一地进口的大豆价格,就从1月份的279美元/吨下降到7月份的248美元/吨,降幅超过了一成。
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对散户种植不加引导关系重大。在美国、巴西等地,大豆种植采取大农场种植模式,品质均匀而且产量稳定,政府和相关的产业协会在其中协调组织,大大保护了大豆种植户的利益。
国内大豆协会临危组建
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经营部的一位负责人说,目前大豆跨国粮商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即要全面控制我国的大豆产业链。
面对着国外大豆的疯狂涌入,国内从事大豆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推广以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已经开始联合起来。5月19日,黑龙江省正式成立了大豆协会;在此前一个多月,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在北京成立。在中国大豆产业内忧外患的困境下,二者目的非常一致——保护民族大豆产业,打响民族大豆保卫战。
在黑龙江大豆协会网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协会宗旨:协会以保护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推动大豆产业发展为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认真履行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的职责,为国家和我省实施大豆产业政策服务、为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服务,协调利益关系,规范经营行为,维护大豆产业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王亚福对成立的大豆协会很是期待。“能有个自己的组织,肯定能对我们了解信息方面、在豆种化肥等采购和大豆的销售上给我们带来好处。”
事实上,一些小地方早在几年前就发现小散户利益得不到保护,已经开始自发地组建一些和大豆产业相关的协会,利用集体的力量统一对当地的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统一采购农资、收购和销售大豆。
这种自发组织的基层协会在创建之初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团结并保护了零散大豆种植农户的利益,但这些新成立的大豆协会范围较小,影响力有限,目前都陷入了一种艰难境地。
突破国际封锁发挥本土优势
2004年,黑龙江省黑河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大豆协会,拥有22家法人会员、1500名农民会员,另有两个会员村。但随着国内大豆产业的一路下滑,几年下来,会长李明刚有一肚子的困惑和无奈。
李明刚说:“目前协会发展遇到了瓶颈,一年20万元的协会运转费用主要靠我自己支撑。去年为保护会员的利益,我以较高的价格收了一批大豆,结果市场价格下跌,我赔了100多万元。为帮助会员和农民挽回损失,协会派人到北京去打官司,花费30多万元。类似这样的风险和支出都是我自己在扛着。总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下一步准备把协会性质变更一下,由社团改为农村经济组织,这样我们就有了经营职能,在应对风险上也好采取更多的办法。”
缺少政府帮助和政策支持,在组织散户农民方面有难度,缺乏对大豆产业链条的全面科学认识是现已存在的大豆协会的难题。随着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和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的成立,很多人对此充满了期待,但中国现在的大豆产业情况及其复杂,需要多方强力合作,并非产业协会一成立就立竿见影的。
国内知名大豆市场问题研究专家刘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农民、大豆企业和市场人士都感到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的成立是一个好的举动和信号,但在中国,诸如大豆产业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目前并没有成为社会架构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力量。一些代表农民利益的协会,因为农民过于分散、生产规模狭小、参与市场能力弱等因素,难以将农民组织起来并且代表农民利益。国际经验表明,没有强有力的农民协会组织,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很容易被忽视。所以,中国的农民协会组织发展,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体制问题,还是一个漫长的社会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