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地都是洼地,也不适合种那玩意儿。挣不挣钱的先不说,种豆子总是个营生。”
“价格越涨我越不卖,这就是我种了这么多年豆子的经验。”
“希望协会能多给我们一些有用处的指导,让我们种出来的豆子既要质量好更能卖上个好价钱。”
“都1.52元一斤了你还不卖?”
在北京工作的赵超下班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他熟练地打开电脑上网查了查这一周东北大豆的价格,接着操起电话拨通了黑龙江老家:“爸,都一块五毛二一斤了,你存的一万多斤豆子还不卖?”
老赵接到儿子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一点都不吃惊,儿子怕他把豆子亏在手里经常在网上看看大豆价格然后打电话催他出手。“再等等,人家说能涨到一块六呢!”老赵很自信地告诉儿子。
老赵本名赵启,今年已经55岁,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古城镇日新村,种了大半辈子大豆,对大豆有着深厚的感情。
今年老赵承包了近80亩地,加上自己家的,一共种了120亩地的大豆。2006年10月份秋收时,一共打了四万余斤大豆。到村里收豆子的小商贩,从一开始就跟在老赵屁股后面嚷嚷着要把他的豆子全部包圆儿,凭着多年的经验,老赵并没有答应,他觉得在大豆刚下来就卖掉很容易吃亏,当时的价钱是1.25元/斤。
过了春节,到三四月份,老赵看行情见涨,每斤到了1.32元,就陆陆续续地出手了,总共卖了2.6万斤,手里还存着一万来斤的大豆继续观望市场行情。
老赵跟记者说,其实自己的心里也没谱,种了这么多年大豆了,怎么也摸不准市场的行情。倒是今年的丰收让老赵心里不是很踏实,老赵说,丰收了市场上的豆子就多,价钱就涨不上去。
“不种豆子那我干啥”
大豆是国家最早一批对外放开的农产品,经过十多年的外来冲击,国内的大豆产业已经变得非常混乱。“国家都摸不准行情,就别说我们老农民了!”种了三十多年大豆的老赵觉得大豆这个东西很邪乎,“你看,只要是丰收年豆子质量又好的时候一般都不挣钱,甚至还得赔上。1983年和2003年大豆的价格都涨到了一块八一斤,为啥?那两年我们这都涨了点水把豆子淹了,产量下来了,价格却窜上去了。”
以亩为单位,老赵跟记者算了一笔成本账:一般需要豆种10斤×2元/斤;化肥20~30斤×1.4元/斤;包括除草剂在内的农药5元;耕作和运输的车钱油钱百余元;再加上130元/亩包地的钱和人工费用,如此下来,以每亩地产350斤大豆计算,考虑到生产资料的价格波动,每斤的成本在0.8~1.2元。
而从2000年开始,七年间,由老赵经手卖出去的大豆只有三次价格让他感到很满意,“那三回都收成不好,但价钱都在一块三以上”,其余的几年价钱都没上去,有时候不只没有赚头还得往里贴钱,“最厉害的是1998年发洪水的时候,谁家不赔钱啊,那有啥办法?”想起1998年的大水,老赵现在还心有余悸,“倒是没有颗粒无收到绝产,但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投进去的好几千块钱都打水漂了,收成却寥寥”。
在很多豆农的印象里,似乎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种豆的时候谁的心里也没谱,都蒙着头种呗,仅仅能参考上一年的收购价格,可谁知道等今年收豆子的时候又会是什么行情呢。
大豆价格上不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豆贱伤农,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对国内大豆产业的破坏,会严重挫伤豆农的种植积极性。
当记者问老赵种了这么多年大豆有没有想过放弃时,老赵语气十分坚决:“从来没想过,我不种豆子那我干啥?我们这都种豆子,种别的也不行。”
老赵所在的村有六个屯子,绝大多数的庄稼人都种大豆,只有很少的人种葵花和玉米。“我家的地都是洼地,也不适合种那玩意儿。挣不挣钱的先不说,种豆子总是个营生。”
老赵向记者介绍说,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把自家地转包出去,自己出门打工去了,除了能收点土地租金外,打工一年下来挣个七八千块钱不成问题,“比种豆子可强多了”。
“价格越涨我越不卖”
行情已经涨到1.52元/斤了,老赵还是不舍得把手里的一万多斤豆子放手。
回忆起2003年大豆行情最好的时候,55岁的老赵满脸笑容。“那时候每斤豆子的价钱涨到了一块八,这是我种豆子这么多年来的最高价,只有在1983年的时候出现过。”时隔十年才出现一次的大豆“牛市”,使记者对老赵手里的一万多斤大豆多少有些担心。
“那你要是真像赵超说的亏在手里怎么办呢?”记者问道。
“价格越涨我越不卖,这就是我种了这么多年豆子的经验。一定还会高的,肯定能涨到一块六。”老赵很有自信,“现在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还给咱农产品补贴,怕啥么!?”
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老赵接到了村里会计的电话,通知村里人明天去村委会领今年的第二批补贴。老赵介绍说,现在国家给大豆每亩地每年补贴20元,春季第一批下发13.98元,夏季第二批6元多,分两次交到豆农手里。
按照国家补贴标准,结合老赵120亩地的情况,仅补贴一项,老赵每年就有2400元的收入。老赵对此比较满意。但这种标准距离美国等大豆出口大国来说还只是杯水车薪,仅2001年美国政府对大豆的补贴就达到190亿美元,占到美国大豆出口总值的30%。
种大豆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什么时候都会有市场。“收豆子的贩子就常年地住在我们屯子里,他们不光收当年的大豆,去年的甚至前年的他们都收,只要是豆子他们就要”,这也是老赵并不急于出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住在村里的豆贩子以南方人居多,他们并非是大豆收购厂商的代表,“只是些二道贩子”,他们把收上来的优质大豆掺杂些次品,然后用汽车甚至搞到火车车皮发往沿海大豆市场,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对老赵来说,最近的一个利好消息是,针对各自为战、混乱无序的大豆产业格局,国家和黑龙江省都成立了相应的大豆产业协会,负责组织协调国内省内大豆的生产和对外采购等事宜,以维护大豆种植者及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
“我还会继续种豆子”
大豆是黑龙江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是黑土地上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由于近年来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豆农的种豆积极性受到空前的打击,黑龙江的大豆种植已经呈现出萎缩态势。
“因为种大豆挣钱少,又不懂行情,好多人都开始减少种植面积,或者干脆把地转包给别人自己从事别的经营了,这对我国的大豆产业是极为不利的,无异于雪上加霜。”黑龙江大豆产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老赵告诉记者,可能就是由于前几年大豆价格一直没上来,很多人开始缩减产量,今年就出现了货源短缺问题才导致了价格的上扬。
这也是很简单的市场供需原理,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老赵表示,越是别人都在减产的时候自己更要坚持,“我还会继续种豆子,这么多年低价都过来了,价钱也应该拉起来了。”
老赵对新成立的大豆产业协会期望很高,“希望他们能多给我们一些有用处的指导,让我们种出来的豆子既要质量好更能卖上个好价钱。”老赵说,谁都不愿意蒙着头种豆子,现在这么多豆农就是缺像大豆产业协会这样的组织来牵头,能多给豆农进行科学的指导,及时向豆农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言下之意,老赵不想再走那种碰上好行情就挣点碰不上就不挣的甚至赔钱的老路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