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没有好品种,也不是没有好技术,是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组织销售观念拖的后腿。”
据刘老介绍,黑龙江省大豆科研优势明显,实力雄厚。目前全国大豆科研单位有31家,黑龙江省就独占了15家,而且大多是国家级的。从2000年到2006年,黑龙江省共育成大豆新品种76个,平均含油量为21.3%,其中高油大豆占64.5%,含油量在21.9%~22.9%的多达20个,含油量超过23%的有6个,比进口大豆的含油量高得多。不仅如此,黑龙江省种植大豆还有不可比拟的地域优势,几千年的种植历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有全套的高产高效先进技术和生产模式。如“垄三栽培”技术,在实验中增产幅度为16%,在大范围生产中亩产达175公斤没问题;还有“窄行密植”技术,其增产幅度可达20%,亩产实现200~250公斤。
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品种、好技术,为什么以黑龙江省大豆为代表的国产大豆(湿态)出油率仅为19%~19.5%,而进口转基因大豆(湿态)则在20.7%左右呢?———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和混种混收惹的祸。
“目前黑龙江省育成的大豆产量潜力都可达到亩产250公斤以上。”刘老先生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但由于生产原因,如新品种的使用和高产技术的应用不到位,产量潜力远没发挥出来。全省农村大豆平均产量只有130公斤左右。农垦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比地方好得多,其大豆平均亩产量比地方高50公斤左右,这就是明证。”
据了解,尽管黑龙江省培育出很多含油量远高于进口大豆的大豆新品种,但其播种面积所占据比例却不高。如2005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6321万亩,其中高油品种只有3300多万亩。
“最大的问题就是混种混收和标准化作业不到位。”刘忠堂说,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弊端在大豆上体现得非常充分。种植规模小,不但成本高,且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因乡镇缺乏大型农机具,许多农民又不愿支付机耕费,只用小四轮子耕地播种,致使土壤板结,大豆产量下降;加之重迎茬严重,病虫害加剧,有的农户连续种植大豆十几年也不调茬,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增加和品质提高。而且,传统落后的收购方式,将不同品种大豆都混成了一堆,更无法实现优质优价;进而影响农民改良品种生产优质豆的积极性。
提及大豆生产销售现存的种种弊端,刘老还有另一层忧虑。“‘网破线短人散’,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不良状态,严重制约着好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把农民组织起来,扩大生产规模,让新品种新技术迅速普及,彻底改变当前混种混收的落后局面,方能使黑龙江省大豆非转基因这张竞争王牌的威力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