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对粮食市场价格温和上行简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6-05  
  2006年下半年市场粮价上涨,改变了2005年4月份以前持续下降的运行趋势,但这种恢复性的小幅度上涨,实为适度回归,温和上行,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对近二、三年来全国粮食增产而粮价上涨的现象感到难以理解,有的人担心粮价上涨是否会对粮食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笔者专此试谈自己看法与建议。     

  正确看待当前粮价适度回归     

  2003年底、2004年初粮价上涨后4月份开始回落,而且继续走低,这实际上关系到如何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问题。近二、三年来全国粮食增产这是无疑的,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将超过4900亿公斤,是2000年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与目前社会上比较公认的4900亿公斤的年度需求量相比,年产量将超过年度需求量。按照价值规律,粮食产量增长将导致价格下降,但如今为什么粮食增产不再“谷贱伤农”,而是”增产价涨”?这并非出人意料,乃是市场粮价适度回归,首先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的”托市”作用(去年国家在小麦主产区也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抑制了国内市场粮价的继续走低,从而使粮价温和上行。  

  笔者将去年福州市主要粮食品种批发价走势情况列表如下:单位:元/50公斤   
     

  从上表看,去年12月粮价与2005年6月份比较,近一年多大米批发价涨幅4.22—13.86%,早、晚谷批发价每50公斤85—88元,涨幅比大米稍高一点。从长乐市漳港等三个乡村农本调查情况看,去年农民种粮,早、晚谷农本每50公斤已分别达到64.8元与75.34元,粮价适度上升,保持了农民种粮的收益。正如温家宝总理去年12月12日视察北京超市时指出:•这次部分地区粮价上涨,带有农产品价格恢复的性质,对于农民来说是件好事。”也就是说避免了“谷贱伤农”,保持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价适度回归市民可以接收     

  粮价涨落关平民情。去年以来市场粮价适度回升,对于大多数城乡居民面言是可以承受的,低保家庭生活也没有什么影响,市场上粮食零售价在适度回归中还是运行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提供的2006年粮食零售价指数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粮食零售价格同比指数仅为103.4,其中大米为104.3,食油109.S,面粉零售价格同比指数还是负位数为98.6,现在市场上东北米每0.5公斤零售价1.65—1.7元,晚米1.35—1.4元,每0.5公斤比原来回升0.1---0.3元,现在居民的饭量已下降到每人每月6公斤左右,这样算起来,居民每月口粮消费也仅17—18元,过去市场上米、莱比价1:2,当前市场时令菜差不多是一斤米一斤莱比价,正如市民所说的:现在家庭口粮消费比吃蔬菜还便宜。今年元旦后,福州市大米批发价出现回落的趋势,春节前后粮价也将相对稳定,后市不大可能出现大幅度上涨。     

  加强与完善粮食宏观调控     

  2006年粮价适度回升,是件好事。但国家托市收购量也过大,预计其总量将达到500亿公斤左右,相当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年度定购量,农民在价格回升之前就出售了他们手中大部分粮食,粮价回升,粮农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好处;销区的东北米售价偏高一点,由于路途遥远,中转环节多,申请铁路车皮甚至还要花一点额外的人情费,抬高粮食运输成本,所以市场上东北米零售价稍高—点。对此,笔者提两点对策意见:   

  一、粮食宏观调控目标应明晰化。粮价涨跌首先要考虑到农民的种粮利益,手中有粮才能保证粮食市场供求与国家粮食安全,也就是说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应当根据历史经验和国内外粮情变化,在每年粮食年度结束前就应确定下一年宏观调控的目标框架,对可能的收获量和进口量及价格变化做出初步估计,粮食宏观调控必须明晰、量化,力求基本符合实际。     

  二、应从粮食流通各环节入手,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粮食物流园区。东北粮食主产区正在开发海运潜能,通过“铁路和海运联结”的方式降低北粮南运费用。福州是缺粮大市,全年缺粮在15亿公斤左右,占福建全省缺粮总量的26%,为适应东北地区“铁水联运”粮食食物渣体系建设,福州省会城市在“海西”建设中应尽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渣园区,解决入榕粮食集散中心点选址及粮食“四散”建设问题,只要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降低物流成本,使粮食流通顺畅,确保我市粮食安全、稳定。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