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特别关注:牛奶要步猪肉价格飙升的后尘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5-31  
     当白色的牛奶在国际市场上大幅涨价,一些国家创涨幅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却出现了另一种情景:养牛户纷纷将正在产奶的奶牛卖掉,给牛贩子当肉牛进行宰杀。5月30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了“山西朔州乳品产业链陷入怪圈大量宰杀奶牛”这样的新闻。

     按照以往的价格,一头奶牛应该卖到1万8千元左右,现在只卖了3400元,相差一万多元的价格,但这是无奈。在产业链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这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向下转嫁危机,最后逼着奶农不得不卖掉养家糊口的奶牛。因为多饲料一天,养牛户就要多亏本一天。

     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我国当然不仅仅是奶牛,而且大豆、小麦、荔枝、柑桔、生猪等农产品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有的是多次,且循环往复。但这样让农民一次次遭受损失的怪圈,咋就没有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还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呢?

     猪肉价猛涨,直接影响着城市市民的生活,已经引起了高层的关注。但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不知决策者关注了没有?其实当今的宰杀奶牛现象就是步入去年宰杀母猪、种猪和以往砍果树、毁苗抛荒的后尘,如果继续这样把奶牛宰杀下去,毫无疑问,明年的牛奶价将要飙升,孩子们又要喝不起牛奶了!

     去年的食用油价格飙升,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食用油价飙升当然是原材料大豆价上升的原因。为何去年上升得那么快?因为大前年大豆价格上涨,前年大豆产量急增,价格就下跌。黑龙江是大豆主产区,大豆价格已经到了成本线,跌到了5年来的最低点,以至出现了农民抛荒的现象。大豆减产,原材料就紧张,食用油能不涨价吗?食用油去年升了,今年还继续飙升,5月30日《新闻晨报》报道,继上个月花生油价格上调之后,大豆油的价格也开始涨了,涨幅将近10%。

     去年7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了“全国种粮大户”刘世用对种粮失去了兴趣。原因是种粮成本增加,卖粮价格降低。他的帐本上记着种小麦成本的明细帐:短工、租用机械、农药、化肥、土地租金等加起来每亩400元。而麦子亩产1100斤左右,一亩收入不到400元左右。连规模化种粮食的刘世用都没利润,那些普通的农民就显然要亏。报道说,去年普通农民种植的麦子每亩平均收获900斤,比刘世用要少200斤左右,也就是说,这些农民种粮亏得更多。粮食陷入怪圈,那么食用油、生猪等陷入怪圈就是自然的,食用油的原材料是粮食,猪的饲料也是粮食。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对农民实行了保护价和补贴吗?但我要问的是保护谁,为谁补贴?

     资料显示,按亩产800斤小麦计算,一亩地政府给出的补贴为52元,其中农民实际得到了每斤2分钱、每亩16元的补贴,其余36元补贴给了中储粮用于小麦收购、仓储。如果我们每多支出1元钱的粮油成本,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不足0.15元,而以中储粮为代表的流通环节则赚去了0.85元以上。

     山阴县畜牧局也算过一笔帐,平均每头奶牛一年产奶10600斤,按照每斤收购价0.85元计算,奶农卖掉9000斤牛奶,才够付饲草成本,而剩下的1600斤牛奶,还要负担奶牛疾病防治、雇工工钱等开销,到头来养牛户只能赔钱。这每斤每斤0.85元是政府最低保护价收购,这个保护价是多年来的一直保护价。饲料是一年一年的涨,但政府的最低保护价却依然不动,保护价事实上“保护”了谁的利益,不言自明。

     农民和市民总是站在由市场连接起来的产业两端,当农产品价格飞扬时,政府总是要出面调控的。正如5月29日《南方都市报》社论指出的:长期以来政府面对城乡利益分化问题时,调控目标存在主次之分,是势利的,其主导思路往往是牺牲农民去保护城市,因此,城乡剪刀差不是被缩小而是被继续扩大。在产业中本就孤单的农民,无法获得产业利润的资助和回报,只好一次次走向失意和失落。而这一次次的失意和失落,增加了农民的伤痛感,伤痛得越深,就越挫伤他们恢复生产的信心。如果再这样下去,这种怪圈现象只会越陷越深,农业将更加走向低迷,以后就很难振作起来。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