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东北主产区大豆收购已经步入尾声,进度已经达到80%左右,农民、中间商手中大豆存量越来越少,市场看多气氛浓郁。随着春播时节过后,产区农民农资开支压力减轻,农民交售期望值也不断提升。而广大中间商库存压力也已经解除,由于大豆、玉米市场供应量降低,购销规模受限,中间商为赚取利润多有囤货惜售待价而沽的倾向。如此以来,各油厂在产区的收购越来越困难,一些油厂尤其是专门标榜生产非转基因产品的油厂为维持正常生产满足市场供应,不得不适度提高大豆收购价格,而新大豆的上市至少要等到9-10月份尚有半年时间,大豆资源将明显匮乏,“物以稀为贵”,大豆价格顺势上涨在所难免。
在高成本压力之下,大豆销售重点将转向食用大豆
据监测,目前黑龙江主产区大豆收购价格已经回升到近年来较高水平,油用大豆站台收购价普遍已经上涨到1.40元/斤以上,品质较好的商品大豆收购高达1.45元/斤,如果运到内地其采购成本将达到3000-3100元/吨,其价格将与进口大豆进一步拉近,国产大豆将失去压榨优势。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豆制品的采购越来越青睐,食用大豆消费量迅速膨胀。而食用大豆因制作的豆制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其市场价格至少要高于油用大豆100-200元/吨左右,并且国产大豆生产的豆制品为非转基因产品,不仅在国内非常畅销,而且还大量出口。国内市场对食用大豆需求规模庞大,也是国产大豆及时转稼高成本的捷径,今后国产油用大豆将更多被吸收当作食用大豆使用,从而有利于其价格的继续上涨。
大豆出口受阻,但价格继续追涨
我国国产大豆属非转基因产品,其饮食安全性深受欧盟、日本等诸国客商青睐,我国每年的大豆出口量都比较大。来自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中国2月份大豆出口量为22,138吨,低于1月出口量24,299吨,同比提高了3.1%。2007年1至2月份出口了72,624吨,同比提高80.5%。据了解,制约当前国产大豆出口速度放慢的主要原因就是收购成本过高,已经达到出口商承受的极限,一些国外客商为降低成本“鱼目混目”进口美国及南美转基因大豆来替代,从而使我国国产大豆出口量降低。照此发展下去,由于国产大豆可供量越来越少,出口量还将下降,不过,出口价格仍有望随国内行情而继续上涨。
国内大豆价格北高南低,豆粕、豆油高位运行
我国大豆主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东北以及北方油厂压榨国产大豆的居多,随着国产大豆资源的逐渐匮乏,油厂收购越来越困难,而且还要承受高成本压力,在市场连续哄抬之下,加之,财务和储运费用的追加,国产大豆价格将与进口大豆形成倒挂。而在南方以及沿海诸油厂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进口大豆储运费用要明显低于国产大豆,而且也没有运输瓶颈。自3月份开始我国进口大豆到货量明显增多,3月份到货量将达到280万吨之多,而且4月份到货量将超过3月份的水平,在强大的供应压力之下,成本优势将逐渐显现,国内大豆市场有望出现“北高南低”的态势。受大豆成本影响,国内豆粕、豆油等大豆产品也将呈现“北高南低”的走势。国产大豆价格的上涨,则将国内大豆市场行情提高到更高的水准,在高成本支撑下,豆粕、豆油价格底线也将“水涨船高”,整体行情有望在高位运行。
国内大豆市场对外盘依赖更加紧密,波动有可能加剧
由于我国大豆压榨需求量庞大,国内大豆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据预测,2007年中国大豆新增供给量预计达到4,650万吨,其中国产大豆供应量为1,550万吨,仅占33%,进口大豆供应量为3,100万吨,所占比例接近70%,一直以来国内大豆价格追随外盘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尤其是目前国产大豆资源枯竭,国内大豆供应基本完全依赖进口,国内大豆市场对于外盘行情涨跌的反映将更加敏感。今后,南美大豆丰产和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都可能确定,但是,去年全球市场的暖冬预示今年天气状况不容乐观,厄尔尼诺现象和全球变暖的趋势将使得2007年的气温高于正常水平。北半球气温可能创新高,并引发天气灾害的增加,如干旱、风暴等,对大豆生长不利;另外,中东局势动荡,有关生物柴油的炒作也将延续,外盘激荡行情将引起国内大豆价格起伏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