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加工压榨 » 正文

大豆产业进退两难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3-20  
     “进口大豆不一定是坏事。”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的话让记者感到非常意外。在媒体普遍对大豆产业冠以“危机”一词,更有人将近些年称为大豆产业“进退、兴衰的历史关头”的时候,张照新却不以为然。

    2亿亩土地

    作为专业研究大豆产业的张照新自然有他的道理。“如果将国内每年对大豆的消费总量换算成耕地,将需要2亿亩。”张照新告诉记者,现有的总耕地地面积约为18亿亩土地,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如此用巨大的面积去种植大豆,无疑是在和我们的口粮争夺土地。“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种植大豆。”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全国大豆进口量以年均269.5万吨的数量递增,2006年进口大豆2827万吨,而今年进口量将超过3000万吨。大量的进口正是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大豆油消费不到20%,菜籽油是第一大消费,现在豆油已经占到40%以上,估计很快会超过50%。”张照新说。

    对大豆的需求不仅仅表现在食用油上。豆粕作为大豆压榨过程中的副产品,一直是重要的养殖饲料原料,它为牲畜提供蛋白质。国内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蛋白饲料需求加快和国内大豆产量早已不能满足需求,加上进口大豆每斤1.4元的价格,远低于每斤生产成本近2元的国产大豆。考虑到成本和巨大的需求,进口大豆是国内企业无奈的选择。

    竞争加剧

    大豆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入世之后遭受外资影响的代名词,有迹象表明还其他农产品将会再步大豆的“后尘”。

    近日在京举行的某经济座谈会上,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表示,既大豆之后,2005年棉花进口量也已达到257万吨。同时,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行新制度使中国对日的农产品出口下降10%,“我们的优势还没有体现,竞争已经来了。”宋洪远说。

    在这期间,对豆农们来说进口大豆影响的就是他们的收入。

    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由于日照时间和无霜期都较短,特殊的气候让这里的农民只能选择种植大豆这种收益相对高一点的作物。据统计,从2004年起国内大豆的直接生产费用已达到每千克0.75元,在一些南美国家每吨的生产成本仅为0.98元。成本偏高让国产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缺少优势。

    供货不稳定、支付方式落后也是目前压榨行业不愿采用国产大豆的原因之一。张照新说,采购国产大豆需要提前付款,占用资金量比较大,企业财务成本相对较高。而采购进口大豆可以利用国际信用证支付方式,信用好的加工企业,甚至不用信用证,就可以购买国外大豆。国内大豆还存在购销商规模较小、供应量不大的问题,这些都降低了国产大豆的竞争力。

    张照新介绍说,对于粮食安全问题,日本认为水稻战略地位比较突出的,就坚决不放开。而其他的农产品,生产成本低的可以增加市场份额,而成本高的就选择进口。日本国内大豆的生产成本也远高于进口,所以日本也选择了进口。他认为,这几年油脂业的发展,外资的进入包括进口大豆,贡献很大。我国的大众粮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有竞争力,“能做的就是利用某种方式减轻这种竞争带来的痛苦。”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现在进口大豆便宜,是因为我们还有不少的国产大豆。“如果中国大豆产业不存在了,进口大豆还能这么便宜吗?”

    解决方式

    电话里大豆产业协会筹备组副秘书长卢林纲的声音充满疲惫。卢林纲告诉记者,在他们不大的办公室里,经常有好几拨人同时开着3、4个小会。他们正在为3月26日协会正式成立做准备。在这之前大豆产业协会还会开通网站,为会员提供更准确、及时的信息。

    拯救整个行业正面临的危机是大豆产业协会与生俱来的使命,有人将这个还未正式成立的协会称为中国油料行业的第三股势力。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也担忧,“一个协会的成立能否挽救大豆产业的危机。”

    早在去年年初,筹备组就曾公开对外表示,成立之后将在第一时间向美国提请反倾销,外界也对协会发挥作用充满期待,但能否通过反倾销达到保护国内大豆产业的目的现在还是未知数。

    张照新认为,可以通过直接补贴的方式首先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再通过提高生产降低成本,提高营销能力,提高国内大豆的竞争能力。他还认为应当构建现代的物流体系,“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满足收购的需要,需要政府和银行的支持。”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