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当前粮食市场形势与宏观调控建议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2-05  
     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预计超过4900亿公斤,实现连续三年增产,总量供求矛盾进一步趋缓。2006年前三季度粮食价格整体上运行平稳,但11月份以来,由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加之国际粮价上涨的拉动和玉米等粮食加工发展的支撑,粮价合理回升,进入高位运行。但2007年粮食价格存在下行压力,农资价格继续呈上涨势头,对粮食发展、农民增收构成较大压力。建议继续坚持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有效发挥粮食宏观调控作用,保持市场稳定和合理粮价水平。

    2006年粮食市场形势

    (一)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供求缺口进一步缩小

    综合有关部门的统计,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超过4900亿公斤,这是历史上第四个粮食高产年,也是1985年以来首次实现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三年共增产粮食600亿公斤以上。其中,预计小麦产量1029.7亿公斤,增长5.7%;稻谷产量1807.4亿公斤,比上年略有增长;玉米产量1420亿公斤,增长1.9%;大豆产量155亿公斤,减产5.2%。

    预计2006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将达到4989亿公斤,粮食产需缺口由2005年的114亿公斤,缩小为89亿公斤。其中,小麦由上年的产不足需、玉米由产大于需,转变为产需基本平衡,稻谷和大豆仍然产不足需。

    (二)粮食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粮价合理回升

    2006年前三季度粮食价格整体上运行平稳,在水稻、小麦收获期,价格曾出现下行压力较大的趋势。国家适时在主产区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措施,采取托市收购稳定粮价,切实保护农民种粮收益。11月份以来,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最低收购价的托市收购有效控制了影响粮食预期的市场流通量,加之国际粮价上涨的拉动和玉米等粮食加工业发展对粮食需求增大,使粮价由下行转向大幅回升,粮价平均涨幅超过10%。全年各粮食品种的价格变动情况分别是:

    1.小麦价格先稳后升。与2005年先高后低的运行态势相比,2006年1-11月 小麦价格基本平稳,但下行压力较大。当年小麦平均收购价保持在68元/50公斤左右,与1月份相比,11月初价格略有下跌(0.22%),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3%。但11月中旬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地区粮价尤其是小麦价格出现回升趋势,部分地区小麦价格涨幅达10%以上。

    小麦价格的回升,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控目标的实现。针对上半年小麦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民种粮利益有可能受到影响的形势,2006年国家在河北、安徽、山东等6省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共收购小麦409亿公斤,直接掌握了大部分粮源,有效控制了市场流通量,并严格要求托市粮顺价销售,导致后期市场供求紧张,价格上扬,实现了小麦价格回升的预期目标。同时,农民前期对市场预期不看好,因此在收获期间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大量销售小麦,使国家托市收购由最初估计的150亿公斤,增加到409亿公斤,是最近几年小麦收购最多的一年,农民手中粮食不多,加上后期小麦价格上涨,农民又产生惜售心理,由此也促使小麦价格回升。

    2.稻谷价格稳中趋升。2006年稻谷价格运行比较平稳,但后期呈上升态势。与1月份相比,11月份稻谷收购价上涨1.21%,为79.44元/50公斤,同比增长2.58%。进入11月份后,部分地区稻谷价格明显上涨,但增幅小于其他粮食品种。

    稻谷价格保持稳定,也得益于国家在水稻主产区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截止到2006年11月底,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收购早籼稻37.4亿公斤,中晚籼稻47亿公斤,基本控制了影响市场价格的粮食流通量,由此有效支撑了稻谷价格。

    3.玉米价格保持高位运行。2006年玉米价格明显高于上年,整体保持在高位运行态势。2006年,玉米收购价从1月的50.7元/50公斤持续上涨到9月,达63.49元/50公斤,涨幅25.2%,同比上涨12.70%,随后价格略有回落。进入11月份后,玉米价格再度上涨,涨幅超过10%。

    影响玉米价格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玉米加工需求迅速扩大。近年来,各地对玉米加工业需求前景看好,新建了一批淀粉、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企业,使玉米的市场需求增大,价格持续上涨。二是国际市场价格带动国内价格上涨。由于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玉米的提取物被用作为燃料替代品,导致国际玉米价格一路走高,玉米期货价格创出了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拉动了国内玉米价格上涨。三是由于天气等因素导致后期玉米新粮上市缓慢,市场供应能力尚未完全释放,造成局部市场供应偏紧,推动后期价格上涨。

    4.大豆价格小幅波动。2006年大豆价格明显低于前几年。当年大豆收购价持续6个月低迷不振,后期略有回升。与1月份相比,11月份大豆收购价格下跌5.34%,为111.99元/50公斤,同比下降6.69%。进入11月份后,部分地区大豆价格迅速上涨,带动了食物油价格的上涨。

    影响大豆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一是大豆进口对国内市场的挤压。目前大豆进口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已超过60%。过量进口严重挤压国内市场,使前三季度国内大豆价格低迷不振。二是2006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整体偏低,导致国内大豆价格全年在低位运行。但11月份后,受国际期货市场大豆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大豆价格和食用油价格一路上涨。三是国内大豆减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后期大豆价格上涨,如近期国产大豆报价每吨上涨了200-400元。

    5.国际粮价上涨拉动国内粮价回升。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预测,2006年受灾害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主要产粮国和粮食出口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歉收,预计2006年全球粮食产量为19.94亿吨,比上年减产2.7%,而粮食消费比产量高出3.3%,世界粮食库存连续第三年出现下降,特别是小麦库存量已降至198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引发价格上涨,尤其是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创下近10年来最高水平,由此拉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

    粮食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期国内粮价的回升,总体上看仍是恢复性上涨,主要是得益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适时适度实施,体现了宏观调控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的现实作用,也为今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积累了经验。但目前粮食市场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还有待深化。在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产销缺口缩小、库存较多的情况下出现此轮粮价上涨,尽管是调控政策积极作用的结果,但也暴露出我国粮食生产、流通与需求脱节,还没有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第二,调控手段、操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对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受到农民、地方政府和受委托企业的普遍欢迎,今后必须继续坚持。但在政策执行和实际操作中,出现托市收购“多渠道”变“单渠道”,受委托的收购企业一统天下等问题,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销售托市粮时,存在过于集中、交易不方便等问题,对稳定市场预期、保持粮价稳定不利,需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操作办法。

    第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农民种粮收益。2006年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惠农政策的效果。由于农资涨价,一些地区每亩地投入成本增加30-40元,基本抵消了农业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尽管2006年4月份国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政策措施,但补贴额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造成的收入减少,由此挤压了农民增收空间,会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7年粮食市场形势与价格走势

    据农业部估计,2006年全国秋冬粮食播种面积预计稳定在3.88亿亩,其中冬小麦3.24亿亩,基本与上年持平。在气候正常情况下,2007年国内粮食生产存在继续保持稳定的可能性,粮食需求也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由于耕地减少,依靠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的余地不大;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大,而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将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上述形势下,预计2007年各粮食品种价格有以下特征:

    1.小麦价格将保持平稳运行,但存在下行压力。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底作用,明年小麦价格整体上将保持平稳运行。但是,由于2006年托市收购的小麦大部分还在国家仓库里,明年若开仓入市的节奏把握不当,将对市场形成影响,小麦价格存在下行压力。此外,近期华北地区的干旱影响到冬小麦的种植和正常生长,部分地区出现毁种和死苗现象,有可能影响2007年产量进而影响市场供给,成为促使小麦价格回升的因素。但总体看,2007年小麦价格下行压力趋势较为明显。

    2.稻谷价格下行压力增大。据预测,2007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将达到4.385亿亩,较上年略有增加。在天气条件基本正常的情况下,预计2007年稻谷产量达186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4%。加之这两年稻谷托市收购量较多,且托市粮销售缓慢,目前仍有较多托市稻谷存放在国库中,因此2007年稻谷市场价格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3.玉米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据预测,2007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将达到4.1亿亩,比上年增加1.1%。预计在天气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全年玉米产量将为1.45亿吨,较上年1.42亿吨增长300万吨,增幅2.1%。但由于玉米需求量快速增长,不仅包括淀粉糖、燃料乙醇等方面的生产需求,而且正在向化工醇、玉米塑料等化工加工生产领域扩展,因此玉米需求增长速度将超过玉米产量增速,将继续促使玉米在高价位运行。预计明年全球玉米价格看涨也将推动国内玉米价格上涨。

    4.大豆价格呈上涨趋势。据预测,2007年我国大豆产量将略有增加,为156亿公斤,增幅0.7%。但由于国内大豆消费基本依赖进口,国际市场行情将主导国内大豆价格。预计2006/07年度巴西大豆播种面积至少减少7.6%,国际大豆价格仍将居高不下,由此将带动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上涨。

    2007年粮食调控建议

    虽然粮食连续三年增产,总量供求矛盾趋缓,但区域矛盾、品种结构矛盾仍很突出,满足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依然存在。从长期看,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约束日趋增强,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2007年应继续以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坚持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积极有效发挥粮食宏观调控作用,保持市场稳定和合理粮价水平。

    第一,坚持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一是继续在重点地区、对重要粮食产品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预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二是要按照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要求,抓紧完善最低收购价操作办法,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使各类粮食企业能够把握市场预期,鼓励入市收购和经营。三是建立和完善托市粮销售制度,建议在若干个市场,实行每月定时、定量、随行就市销售,切实稳定市场预期。

    第二,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要加强粮食产销衔接,充分发挥主销区补充储备、轮换库存的托市作用,把握好粮食储备吞吐和进出口的时机与力度。在正常年景下,要保持粮食进出口数量的相对稳定,促进粮食生产者、进出口企业、加工企业形成合理预期,稳定国内市场粮价。应加大力度推动建立大豆行业协会,加强大豆行业自律和管理,探索建立由行业协会负责对大豆进口实行统一对外、集体采购制度,推广长期供货合同模式,遏制大豆过度进口。

    第三,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和调控,稳定农资价格。应抓紧制定农用柴油补贴办法和实施方案,特别是对用于粮食生产的农用柴油进行补贴。同时应加大对复合肥市场的整顿规范和监管力度,切实稳定农资价格,确保种粮比较收益不下降,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