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粮价上涨的前因、后果与调控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1-27  
     进入2006年11月,粮价突然开始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1月粮食价格上涨4.7%,因而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此简要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目前粮食整体价格水平并不高。从最近几年全国主要粮食批发市场的平均价格走势看,目前小麦的价格水平仍然不及2005年初的水平,与2004年3月1750元/吨的最高值相比,相差更远。早籼米的价格在2280元/吨左右,与2005年初相当,与2004年3月的2600元/吨相差较大。2006年上半年玉米价格一直上升运行,9、10月份发生了下降,11月份的涨价带有明显的恢复性特点,目前玉米的价格略高于2004年1350元/吨的峰值。这些情况说明,最近的涨价并没有把粮价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二,不同品种的粮食涨价原因不同。这次粮价上涨与2003年9月的粮价上涨明显不同的是,那次涨价主要是因为粮食连年减产,销区粮食库存大幅度下降所致,且涨价主要由稻谷带动;而这次涨价是发生在粮食连年增产和库存充足的背景下(即“增产涨价”),涨价品种主要是小麦和玉米,稻谷价格相对平稳。

     这次粮食涨价受到了国际粮食储备下降和期货价格上涨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国内政策和需求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小麦涨价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成功地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效地起到了托市的作用。2006年我国小麦增产550万吨,按照市场运行规律,麦价面临着较大的下跌压力,但由于我国首次实行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国有粮食企业基本上了控制了小麦粮源,故而能够主导市场价格。据统计,截至11月末,5个小麦主产省国有粮食企业共收购小麦407.5亿公斤,小麦余粮已经很少,加工企业粮源短缺,这是导致小麦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也是国有粮食企业临时储备小麦能够以较高价格拍卖的主要原因。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成功实施,说明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手段和载体得到了明显强化。

     2006年我国玉米产量达1.43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且玉米没有最低收购价政策,但玉米价格不跌反涨,其主要原因是玉米深加工的发展带动了玉米需求的迅速扩张。近几年,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麦芽糖、柠檬酸、赖氨酸等项目纷纷上马,加工能力大幅增加。据吉林粮食部门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将超过400家,其中12家大型企业的总加工能力就达到1200万吨。这些加工企业争相采购玉米,同时农民又惜售,自然抬高了玉米的价格。

     第三,如果利益分配得当,粮价适度上涨有利于经济运行。在目前的城乡经济关系下,粮价的适度上涨毫无疑问是利大于弊的。首先粮价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大致而言,粮食每涨一分钱,每个农民就平均增收10元钱,如果粮价涨一毛钱,就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个百分点。其次,粮价适度上涨可以减轻国家保护价收购的压力,还可以促进顺价销售,减轻财政负担。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要增加一些支出,但根据我们的计算,目前城市居民粮食消费支出仅占总支出的5%,对一般家庭而言,像最近这样的粮食涨价所造成的影响,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且也在城市低收入家庭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所以,粮食的适度涨价可以形成“政府满意,农民高兴,市民接受”的效果。当然,政府需要密切关注粮价的运行,对近1000万户城市低保家庭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但不能因为局部和个别的情景影响宏观政策安排和全局利益。

     此外,需要明确的是,粮价上涨本身构成了CPI上涨的重要部分,但传导效应并不明显,在现代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中,粮价上涨不大可能引发通胀。

     第四,正确调控粮食供求,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今后一段时期,政府既要关注粮食的涨价,避免粮价的过猛上涨,但更要防止粮价的下跌。最近20年的历史说明,粮食过剩导致的价格下跌会严重扭曲整个经济关系,解决粮食过剩远比解决粮食短缺更为困难。

     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农业主要应对的是过剩,而不是短缺。在经济学文献上,马克思通过论证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阐明了社会需要对投入各部门劳动量的约束,而凯恩斯则开西方经济学总量分析的先河,侧重考察了需求总量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约束,凯恩斯没有揭示出有效需求不足的制度原因,但却系统分析了需求总量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事实上,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来自资源供给、配置及利用效率方面的约束,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来自需求方面的约束。农产品需求弹性不足,对供给总量规模的扩张构成了强劲的制约,所以欧美国家农业政策的重心都放在了应对过剩条件下的农民利益保护问题上,而不是主要用以促进生产。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综合的食物生产能力已经显著提高。政府对粮食的调控,应重点放在保护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促进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并以积极的姿态利用国际资源,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一地追求国内粮食现实产量的增加,其目的是要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理想状态,保持粮食价格的合理水平,实现农民增收和有效率的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同时兼顾消费者的利益。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