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黑龙江:三大粮食作物价格“两高一低”

  作者: 来源: 日期:2007-01-16  
     2006年11月10日,我国加入WTO五周年。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价格“两高一低”。大豆市场价格两年低迷,豆农无利可图甚至亏损。水稻、玉米价格却稳步上升,带动农民持续增收。WTO同时带来的是两种“天气”:一面是暖阳高照,一面是严霜凛冽。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冲击“最小”,反映在黑龙江省则是冲击“最大”

    省WTO研究促进会副会长、东北农大教授李友华认为,相对于加工及服务领域,加入WTO对我国的农业冲击最小。因为我国的农业自给自足性很强,粮食平均商品量仅为35%。而黑龙江省的情况正好相反,主要粮食作物的商品量均在60%以上,大豆的商品量甚至高达90%。因此,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主要是对黑龙江省、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冲击。

    2002年,黑龙江省组织专家对粮食主产区如何应对WTO进行了专门研究,结论令人“悲大于喜”。

    从价格上看,当时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比国际市场平均高出30%多。从品质上看,黑龙江省玉米含水量高,且没有形成专品种种植。大豆出油率低且净度较差。水稻千粒重及直链淀粉含量也明显低于国外品种。

    除自身原因外,还有WTO规则方面的“打压”。大豆的进品关税降到3%,且进口量不受限制。玉米进口配额由原来最初的450万吨增加到720万吨。配额内实行低关税,之外实行高关税。即使高关税也要从99%降到17%。

    大豆全线溃败,水稻、玉米却浴火重生

    加入WTO的2001年,进口大豆就达到国产大豆的90%。此后,国家实行“大豆振兴计划”,2002年至2003年,国产大豆曙光初现。2004年后,特别是2005年至2006年,国产大豆在与国外大豆的“价格战”中全线溃败。

    哈尔滨海关的一份统计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去年1至9月,黑龙江省大豆进口量由2005年的13.1万吨激增到30.9万吨。出口量则由6万吨减少到2.8万吨。国外大豆长驱直入,凭价格优势“欺负”内陆大豆产地。

    2001年和2002年,黑龙江省水稻曾大量积压,大部分是质量差的“大路货”。之后,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吸取教训,注重培养“五常大米”、“方正大米”等品牌,积极开拓大米市场。2005年以后,黑龙江省大米畅销全国,稻农收入丰厚。

    加入WTO后,玉米增加进口配额实质是挤压了东北玉米出口及南下的份额,然而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及销售价格近两年却实现了大幅上升。究其原因,专家认为恰恰是因为黑龙江省及东北玉米产区补上了“加工弱”、“转化弱”这两条“短腿”。

    以哈尔滨为例,实现农业与牧业的“主辅换位”,约有30多亿斤的粮食实现了转化。随着黑龙江省及吉林省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大量上马,黑龙江省1/3以上、吉林省1/2以上的商品量实现了就地加工,东北销售原字号玉米的历史已经被改写。

    吸取大豆教训,玉米、水稻亦不可等闲视之

    面对国产大豆与洋豆之争,李友华认为我们并没有彻底失败。

    李友华说,非转基因大豆仍有巨大的国际市场,尤其是非转基因大豆蛋白市场简直就是“黑洞”,而这恰恰是黑龙江省大豆的优势。对当前来说,最要紧的是通过立法将黑龙江省确定为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区,如果黑龙江省大豆被转基因“污染”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另外,黑龙江省大豆要发挥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势,回避出油率低的劣势,完全可以在蛋白加工上冲出一条大路来。

    任何贸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商品质量和成本的综合之争。WTO规定了“绿箱”和“黄箱”政策,即可以通过基础建设、科技推广、风险保障等措施,提高并保证农业生产。

    李友华认为,加入WTO五年来,国家通过免收农业税及统筹提留等,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社会成本,但绿箱政策方面还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粮食的生产成本还可以大大压缩。

    据有关专家分析,黑龙江省玉米及水稻生产的成本,还高于农业发达国家,玉米的品质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与国外大米及玉米的竞争中尚无优势可言。

    暂时良好处境,随时都可能因全球粮食的供给而发生改变,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努力提高粮食品质,还要走很长的路。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