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油脂压榨业萎缩
上半年,下游饲料养殖行业疫情影响,导致需求低迷并殃及上游产业。油脂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生产运营,豆粕降价销售,以维持市场占有率。上半年中国采购国外大豆数量有增无减,4-6月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山东地区的到货量相对集中。
1-6月,中国共进口大豆1400万吨,高于一上年同期200万吨。油厂一方面面对充足的大豆供应,尽管大豆期货价格不断下跌,但国内油厂的采购成本也不低;另一方面面对的是下游行业消费不振,自然无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油厂选择采购国产大豆策略。在大部分油厂消化进口大豆同时,有部分企业已经在上半年到东北采购大豆。
总的来说,油脂压榨企业上半年的经营状况不好,饲料企业采购态度谨慎,各地成交基本都以合同协议价格执行,企业随用随买,采用存货于油厂策略,保持低库存。有油厂戏称:前几年饲料企业给油厂打工,最近两年油厂给饲料企业打工。
下半年油脂压榨业效益改观
油厂利用期货市场进行期现套利。下半年豆油价格上涨同时,豆粕价格因养殖行业恢复缓慢迟迟没有启动,再加上油厂增加压榨量,多销售豆油以实现高额利润,无形中也给豆粕带来压力,豆粕期货和现货价格仍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油厂在现货市场通过销售豆油实现利润,另外也通过期货市场,买CBOT大豆,卖出国内豆粕期货的操作方式来锁定利润。尽管CBOT大豆价格和大豆CNF贴水的上涨提高了采购成本,但期货市场给油厂带来可观的收益。
豆油价格大幅上涨。油世界认为,尽管全球油脂产品目前的储量已经比较大,但未来一年左右,油脂需求量将大于产量。全球的油脂供应增长大概增加了700万吨,而需求却增长1200万吨,所以全球的平衡基本上是处于500万吨的短缺状况。目前问题还不是特别严重,但在2007、08年这种紧张情况就会凸显。国际市场的紧平衡,令CBOT豆油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国内豆油价格也受此影响,四级豆油价格也从5000元/吨上涨到7500元/吨以上。另外,2006年中国油菜籽减产,也造成国内油脂供应紧张。
2006年国内油脂企业经营经过了经过大起大落,而且企业之间重组和整合以及新开工也在进行中。目前形成了五大油料加工区:东北加工区(以九三油脂集团和吉林德大油脂公司为代表);环渤海加工区(以大连华农公司、大连华良企业集团、山东莱阳鲁花、秦皇岛金海粮油公司、河北汇福粮油、连云港益海油脂和山东黄海油脂为代表);长三角加工区(以江苏张家港东海粮油、浙江新市油脂、南通宝港油脂、宁波金光油脂、上海良友集团等为代表);珠江三角洲加工区(以广州植之源、湛江华农饲料蛋白开发公司、东莞中谷油脂、东莞嘉吉油脂、南天油粕工业和南海粮油公司为代表)和西部加工区(以四川金石油脂公司、西安邦淇油厂、新疆昌吉油厂和重庆大豆油厂为代表)。
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300吨/日以上的油厂,日加工能力总和是25万吨,年加工能力约8000万吨。其中外资油厂日加工能力7.3万吨,占1/3,全部经营正常并有继续扩张之势,运行情况良好。
民营企业日加工能力7万吨,占1/3弱,其中1.35万吨能力处于停产并挂牌待售。其余部分是国营油厂。全国大豆实际加工能力3000-3500万吨,外资企业加工2000-2500万吨。实际占65-70%。
在油脂企业扩张的同时,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2005年,邦吉、ADM、嘉吉、路易达莩等国际大型粮食贸易企业也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2005年7月,邦吉公司收购山东一家油脂企业的控股权,随后在2006年1月份又表示,将从华农集团购买位于江苏南京的第二个大豆加工厂;2005年11月份,嘉吉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在东莞的油脂工厂,又在2006年1月和2月份在江苏南通分别建设和租赁了各一个油脂厂。外资控制了中国1/3以上大豆加工能力,据称ADM在国内管理着年加工能力在1500万吨的13家工厂。独资企业日加工2.28万吨,参股企业日加工能力2.73万吨。
2006年油脂企业并购的特点在于,国内企业间的整合和外资企业之间的并购。上半年,今年上半年,我国最大的两家国有粮油企业--中粮集团和中谷集团完成了高达700亿元人民币的合并,成为我国最大的油料油脂加工企业集团日压榨各种油料能力超过3万吨,形成了旗下全资、控股和参股的油料压榨和油脂精炼企业达到15家,形成我国是最大的油料油脂加工企业集团,日压榨各种油料能力超过3万吨,合并涉及的资产总额可能高达7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