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粮价上涨
中国农业大学常清教授表示,必须用改革和发展的思维来看待政府近期对粮油市场的干预。他指出,国办文件可从两个层面解读:首先,此次粮价上涨是近两年连续下降后的合理回升,有利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防止价格过度波动影响城市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基于这两点,可以看出政府认为当前粮油市场态势是合理的,而预防市场囤积居奇,避免市场大起大落现象发生则是其重点。
“这次粮价上涨幅度并不大,”常清认为,11月份同比涨幅为4.7%,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当前粮油市场仍然稳定,考虑到本轮行情是近两年我国粮价回落后的恢复性上涨,有关部门更没有理由过分打压粮价。相反,谷贱伤农,粮价跌落后适度恢复性地上涨,于国于民都不是件坏事,关键是要让粮价上涨的实惠真正落到农民手中。
还有市场人士指出,不排除一些粮油购销、加工企业,利用当前市场缺口,推动粮油价格上扬。为此,有关部门要加强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打击不法行为,规范不当得利,既保障农民从粮食涨价中得到实惠,又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民以食为天”,为稳定粮食市场,政府于2004年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规定在粮食主产省份委托中储粮公司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2005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共4次启动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而在小麦主产省执行这一预案尚属首次。截至今年11月末,有关部门共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407.5亿公斤,早籼稻37.4亿公斤,中晚籼稻47亿公斤。而自今年11月下旬起,已连续四次组织竞价销售临时存储粮。其中,11月25日竞价销售临时存储小麦120万吨;11月29日销售早籼稻67.65万吨;11月30日销售临时存储小麦112万吨;12月7日销售小麦80万吨。
汇鑫期货铁木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成功的。它一方面促进了粮食生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避免了“谷贱伤农”,保护了农民利益。但也必须看到,中储粮目前的调控手段较之以前并没有创新,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他表示,兼具公司身份和行政职能的中储粮,其角色定位其实是矛盾的,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时往往会进退失据。铁木以小麦市场为例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即进入“紧平衡”状态,而国家收储规模大,调控又往往滞后,“未得市场之利,反得调控之害。”他建议,国家收储时机和规模应更进一步贴近市场,而粮食流动性更多地掌握在农户手中,让农民有时间根据变化来买卖粮食或许能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
粮油价格稳中或升
近期粮价小幅上涨而市场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囤积、抢购等现象,说明目前市价对多数城市居民来说,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而温家宝总理日前考察北京市粮食市场表明,未来粮价将以稳定为主,但从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在供应充足、市场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让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的可能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外盘上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国内粮价。据美国农业部(US-DA)预计,2006至2007年度,全球小麦产量5.87亿吨,消费量达6.15亿吨,期末库存将从2005至2006年度的1.47亿吨降至1.19亿吨。稻米方面,预计2006至2007年度全球期末库存将降至6195万吨,库消比14.64%。大豆尽管库存较大,但受小麦、玉米、稻米影响,也纷纷追涨,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我国食油市场。特别是我国大豆消费2/3依靠进口,国际市场一涨价,国内豆油价格上扬。同时,玉米在被赋予新能源属性之后,需求量大幅增加。预计2006至20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6.89亿吨,消费量达7.23亿吨,期末库存9000万吨。
分析人士预计,在紧锣密鼓的粮食拍卖影响下,后市部分品种价格会逐渐趋于平稳。但各地粮食收购价的提高也可能导致农民待价惜售,导致价格进一步抬高。此外,元旦、春节即将来临,这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