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临近,各地粮油价格骤然上涨。近一个月来,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粮油涨价一度超过10%,河南、山东、江苏等粮食主产区自11月初以来,粮价也出现了大幅上涨,尤以小麦为最。
粮食问题向来牵动各方神经。此番粮油涨价,是否因为中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所导致?在记者的采访中,绝大多数专家均认为,此次粮油涨价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很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告诉记者:“目前由于通货膨胀引发粮价上涨的可能性很小。”
国内粮价上涨的一个背景,是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路易达孚北京贸易公司研究部经理李鹏说:“今年国际市场小麦的价格比去年上涨了80%,与之相比,国内小麦10%的涨幅可以说很小。”
业内专家称,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相对于需求,世界范围的粮食供给仍然偏紧。今年一些突发性气候因素,更是加剧了供需不平衡。中国农业部2006年10月《小麦市场监测信息》称,世界小麦主产国中,大多数国家受不利天气影响而减产。其中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因出现“千年一遇”的干旱,2006年小麦总产量比去年下降55%,达到12年来的最低点,直接影响世界小麦供应,导致小麦价格创出十年来新高。
中国粮食的基本供需与世界的情形有相似之处。此前的七八年间,中国粮食的供需偏紧,库存处于不断减少状态。这种情况自2004年以来有所缓解。2006年是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第三年丰收,市场对于粮食供给普遍比较乐观,今年上半年,主要粮食品种价格还时有下跌。但进入11月后,全国大范围内粮食骤然涨价,显得十分蹊跷。
在记者的采访中,主流的意见认为,国际粮价的上涨,是影响国内粮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值得关注的原因是,在中国的粮食供给依然偏紧的背景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公司)作为国家战略性粮食储备主体,超常规、大规模收购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全面控制了市场粮源,导致了这次涨价。
源起“托市收购”
今年5月中旬,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基于当时“小麦市场价格出现季节性下跌”,为“保持小麦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发布《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要求自2006年6月1日至9月30日止,对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六个小麦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为每市斤0.69元0.72元。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今年中储粮公司及地方储备粮公司以“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815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0%以上,占小麦商品总量的60%以上;河南省一些地方甚至粮仓爆满,露天存放。
在记者的采访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的看法颇具代表性:“此次粮价上涨,问题出在流通环节,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储粮公司‘托市’收购太多了,投放市场又不及时。此外,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也影响国内市场。”
中国的粮食供给近年趋紧。2003年10月的粮价上涨,促使中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刺激粮食生产,中国粮食自2004年始至今连续三年丰收,同时,国内粮食的需求量并没有大幅增加,本来对此有很大的缓解。
据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前总经理高铁生预计,2006年,中国粮食总消费量将首次突破1万亿斤,而去年的这一数字为9955亿斤,消费增加有限。从总产量看,去年粮食总产量为9680亿斤,据新华社报道,今年的夏粮比去年增产7%;在秋粮方面,虽然中晚籼稻产量下降,但粳稻、玉米产量小有增加。从全年看,2006年仍属丰收年,供求矛盾并不特别突出。
但是,11月初,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玉米和小麦骤然涨价,稻谷也有相当程度的涨幅。加之国庆节前后出现的食用油大幅度涨价,市场各方对此感到紧张;一些城市粮价涨幅达到20%,天津甚至出现了小范围的“抢购”。
对此,官方的看法是,目前粮价只是恢复性上涨,随着政府拍卖“最低收购价粮”,涨势应不会长期持续。“目前国家的粮食储备很充足,随着临时存储粮投放市场,粮价应不会涨很多,整个市场翻不起大浪。”资深粮食问题专家、国家粮食局专家组顾问李思恒对《财经》说。
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此次上涨是中国农产品价格被低估所致,因此政府把今年的临时存储粮投放市场,不见得能够平抑高企的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