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受外盘强劲上涨行情的带动,国内大豆价格出现了少有的旺涨势头。按照CBOT大豆期价以及美湾大豆价格,12月船期的美豆到港完税成本价格高达2900~3000元/吨,而相比之下,黑龙江地区油厂入厂收购价格最高不过2350元/吨,运至沈阳的入厂价格为2520元/吨,运至华北地区油厂的入厂价格也仅2550~2600元/吨。国产大豆明显的价差优势,使其极具吸引力,各地厂商纷纷减少进口大豆的订购并将采购重心转向国产大豆,于是,在东北主产区也出现了久违的大豆抢购场面。而有关国产大豆减产以及后续进口大豆到货量将减少的消息,也使产区人们重拾信心,看涨心理与日俱增,市场惜售、囤积现象普通。目前,包括参与收购的油厂、中间商以及周边粮站,都有大量囤货的计划,而且各家厂商库存日益膨胀,没有顺势出货的意愿,大有垄断国产大豆货源之势,显然,人们的囤货热情已经推至巅峰。截至笔者发稿时,黑龙江主产区大豆收购价格已经普遍上涨到2400元/吨以上,最高价格已经达到2600元/吨,直逼进口大豆到货价,国产大豆价差优势正在大幅削弱,相关业者应该审时度势,适时出货,不要过多囤积。
外盘带有明显炒作嫌疑 大豆囤货追涨极具风险
从当前国内大豆价格上涨原因来分析,主要是外盘的暴涨推动,国内业界人士跟涨心理浓厚,而并非是下游产品需求启动的支持。近来,由于外盘大豆、豆油价格一路飙升,导致进口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南美阿根廷毛豆油现货FOB报价提高到630美元/吨,到中国口岸的完税成本价达到6680元/吨左右,外盘的良好走势为国内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国内大豆、豆油纷纷跟进。但从下游产品需求情况来看,目前,国内水产养殖已经步入淡季,而畜禽养殖又发展缓慢,需求疲软,饲料企业对豆粕的采购小心翼翼,只有在外盘行情有大幅上调时,才有增加采购的意愿。而豆油则处于消费淡季,国内生物柴油生产也未达到预期的水平,各地销售价格的提升完全依靠大豆成本的支持,下游产品颓势尽显。可见,大豆市场购销“一头热”的现象不能使其价格走势遵循良性发展。而且,美国贸易商向来有“卖豆时推高售价、卖完豆之后再打压豆价”的习惯,当前外盘大豆飙升有明显的炒作嫌疑,水分过大,大豆囤货追涨极具风险,应引起相关人士高度关注。
内外价差已经明显缩减 国产大豆上涨空间有限
目前,东北主产区大豆价格已经迅速飙升,与进口大豆到货成本的差距已经缩小到300~400元/吨,如果运到关内,东北大豆到厂成本将提高到2700元/吨左右,从进口大豆比国产大豆出油率高出2%~3%的角度来看,合理价差也就在100~200元/吨之间,如果外盘不再续涨,国产大豆上涨空间已经有限。何况,目前各油厂所使用的进口大豆成本都在2900元/吨以下,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实际差异存在较大的水分,11月份进口大豆实际到货量仍将高达260万吨左右,供应基本充足,随着国产大豆价差优势的削弱,油厂进货将步入谨慎,国产大豆上涨后劲值得商榷。
世界大豆面临丰产压力 市场炒作终将失去动力
对于当前大豆强劲的上涨态势,人们往往喜欢与2002~2003年度的大豆牛市相比较,当时,美国农业部率先放出风声称,大豆产量将降至7年来最低,立即引起国内外大豆价格飙升。而今有所不同的是,目前美国大豆收割已经完成了95%以上,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32.04亿蒲式耳,大豆锈病并没有给大豆产量造成影响。随着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飙升,南美各主产国大豆种植重拾信心,播种顺利,巴西国家统计局IBGE发布的报告显示,2006/2007年度巴西大豆产量预计高于5520万吨,比上年度的5240万吨提高了5.3%,阿根廷农业部预计的2006~2007年度大豆播种面积为1560万公顷,较去年提高1.8%,美国农业部预计阿根廷新豆产量将达4130万吨,各主产国新年度大豆产量均将再创新高。随着世界大豆丰产的信息进一步得到确认,当前过热的市场炒作将逐渐失去动力,在此需要提醒国内外业界人士,应该警惕重蹈2003/2004年度大豆行情急转直下的覆辙。
后市大豆涨势未必乐观 加速流转方能规避风险
由上分析可见,目前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价差已经明显缩减,国产大豆相对涨幅已经有限,而且目前外盘上涨又几近波折,后期国内豆价固然有续涨的动力,但涨势未必过于乐观,进行过量的大豆囤积,期望值的实现与否尚有变数。而在适量囤货基础上加速大豆产品的流转速度,固然一次性购销利润相对较小,但经过数次累加之后,其利润将相当可观,而且由于资金的即时兑现,可以同时降低使用风险。可见,及时加快大豆流转速度,乃是当前提高效益、规避风险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