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今年国产大豆总体供应数量不足,对豆价提升形成利好。今年我国大豆总产量较去年有所减少,从而使我国今年油脂企业对大豆的生产需求要依靠进口才能完成。据中国大豆网统计,仅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就较去年降低175.98万吨,减产18.8%,内蒙古地区大豆产量在93.2万吨左右,较去年减少27.4%,由于东北地区占全国大豆面积的1/3,加之其他地区没有明显增收,因此,今年全国的大豆产量较去年严重减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监测处预测大豆产量较2005年降幅达5.2%,中国大豆网初步预计国产大豆总量在1770万吨左右,加上上一年度的大豆库存,今年国产大豆的供给量不足2000万吨。而去年的总压榨量在3540万吨左右,这还不包括食品及工业用豆、出口和损耗等,可见只依靠国产大豆进行生产消耗是明显不够的。
其二,近几月大豆进口数量及库存同比减少,刺激国产大豆价格上扬。据中国大豆网长期跟踪统计,最近两个月的进口大豆数量和累计库存量同比减少,其中截至2005年10月31日进口大豆的库存数量为252.1293万吨,而截至今年10月31日库存量减至239.0189万吨;此外,2005年10月整月进口到港数量为220.3577万吨,而今年10月份进口大豆到港212.3616万吨,同比也有所减少。另外,2005年11月份进口大豆实际到港数量为240.11万吨,而中国大豆网预计今年11月份进口大豆数量仅维持在235.5万吨左右,较去年同期小幅减少。从这几个数据可以看出,即使12月份增加进口,今年的后三个月也很难达到去年后三个月的总量。
其三,油、粕价格涨声不断,提振关外油厂大豆收购意愿。进入11月份以来,国内豆粕、豆油行情全线上扬,明显改善油厂的大豆加工获利。目前,普通(43%蛋白含量)豆粕出厂均价最高升至2316元/吨,较10月份同期上涨173元/吨,环比升幅达到8.06%;同时,国产四级豆油出厂均价升至6612元/吨,环比上涨986元/吨,约合升幅高达17.53%。按目前东北油、粕市面价格折算,当地大豆加工企业的压榨利润能够达到200元/吨以上,这对油厂收购国产大豆无疑带来明显刺激,随着收购市场的更趋活跃,加上豆农对大豆价格的看涨预期,以及中间商短线投机的抢购、备货,共同提振东北国产大豆价格再度走高,也奠定了后市关外豆价高位运行的坚挺基调。
最后,内、外盘面再冲新高,推动国产大豆价格水涨船高。近期美国CBOT玉米期货继续领涨农产品市场,主要因为新的市场年度美国玉米供应趋紧,而中国目前对玉米出口的限制,包括美国玉米种植带降雨影响收获进度;在诸多支撑因素影响下,截止11月17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主力12月玉米期货合约收高0.5美分/蒲式耳,报在358.25美分/蒲式耳。分析认为,目前,国际玉米价格已经升至近10年来新高,与小麦交替引领全球农产品期货的趋升牛市,这对大豆品种也形成连带提振。
随着美国CBOT大豆类期货再度上扬,国内进口相关原料的采购成本亦不断攀升,按近日外盘期价折算,今年12月装船的进口美国大豆,其到港完税成本高达3120元/吨,周比上涨120元/吨,这也推动国内油厂加强国产大豆的收购工作,按目前沿海地区四级豆油6700元/吨-6800元/吨的出厂报价折算,油厂销售豆粕的平盈成本约在2300元/吨-2400元/吨,普遍高于目前的市面价格,这意味着油厂目前豆粕的销售获利依旧稳定。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沿海大部地区油、粕价格的全线走强,对东北大豆下游产品市场也构成有力提振,随着关、外现货价格地域差价的不断缩小,国产大豆加工的获利优势进一步提升;此外,尽管目前国内养殖业受周期性影响,对豆粕等蛋白饲料的消费仍显平缓,但相应随着节日效应对生猪、禽类养殖的提振,包括大中型饲料企业后期补库需求的显现,市场对于豆粕行情趋势总体是看好的,这也对国内油厂收购大豆的意愿带来支撑,预计后市东北国产大豆市场仍将“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