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表现相对疲弱的原因,有其内在的基本面原因,也有资金被其他市场热点吸引,难以在大豆上施展拳脚的市场因素。作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种,大豆当前仍有可能等待农产品热点的切换,展开补涨节奏。
美国农业部在其11月的供需报告中关于中国的数据如下:期初库存437万吨,年比减少33万吨,国内产量1620万吨,进口量3200万吨,压榨量3375万吨,国内使用总量4810万吨,出口量35万吨,期末库存量422万吨,年比减少28万吨。国际大豆价格目前不具备主动上行的充分能量,而更大程度上是借助玉米、小麦价格上行后的比价效应向上提升。从当前的美国大豆、玉米、小麦的相互走强关系和节奏看,也的确如此。
国内大豆的影响因素应该说利多因素多于美国大豆。首先是国内玉米和小麦的库存在连年的大规模消耗后,已经处于比较明确的拐点,供需格局正在从对巨量库存压力的担忧转向必须维护适当的库存规模。这两个大宗农产品价格的上行,拉高了大豆的价格中枢。
同时,需要注意,经过连续两年的价格下跌后,主产区大豆种植意向明显削弱,产量也下降到与03年牛市阶段的同样规模。且可以预计这个趋势将在玉米价格连续上涨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但由于独特的“非转基因”概念仍被市场认同,对国产大豆的需求并不弱化,小环境下的供需紧张状况依旧存在,所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惜售”和大豆收购价格上涨。
黑龙江新豆收购价格一直保持上涨,10月上旬开始收购,最低2120元/吨,平均2198元/吨,截止11月16日,最低收购价格已经上涨到2230元/吨,平均收购价格为2359元/吨。满足交割要求的大豆则在2400-2450元/吨之间。从反馈的信息看,豆农“惜售”的情绪伴随价格的上涨有增无减。
大连黄大豆一号主力合约705从10月12日以来走出上倾斜率45度的通道结构,持仓同步放大,显示有一定资金流入。通道内运行节奏明确。同样,大连豆粕主力合约705也进入上行通道结构,运行节奏同样清晰。但上倾斜率略缓,我们认为,这是因为目前不是豆粕消费旺季的季节性因素和部分主力机构持仓结构还有待回转的影响所致。
随着玉米和小麦这样的大宗农产品走高,也将相应拉高大豆的价值中枢。同时国产大豆蕴涵着一些更有利于炒作的题材。品种轮动的效应不可忽略。建议,严格依托各合约目前已经成熟的通道结构进行多头滚动交易。一旦上行结构受损,及时退出即可,不必转换看涨思维。而上涨目标无法判定。刚刚经过长达三年的熊市运行,大豆只是处在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