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之一:百粒重低于正常年份
正常年份,合丰系列大豆品种百粒重在20~23克居多,绥农系列也多在20~22克,垦丰系列在18~20克,黑农系列在20~24克之间,另外,垦农、红丰等系列多在21~23克之间,而最近一段时间了解的情况是,东北产区大多数地区大豆百粒重多为17~20克。这种情况不只是在曾受到严重涝灾和霜冻的产区西部、北部,就连牡丹江、佳木斯地区东部及南部的大豆也是如此,这已经是普遍现象。这说明今年大豆受到生长期间天气的影响较为严重,因此豆粒较平常年份要小一些,重量自然低于常年。
现象之二:豆瓣多清选成本提高
今年大豆受天气影响而出现的另一个现象就是豆瓣偏多,其实这也是豆粒小造成的。东北大豆产区各地区都有这种现象,豆瓣属于不完全粒,对油厂收购而言影响不大,但如果是作为商品豆交易,就会受到影响,不完全粒的增多使大豆在清选过程中的费用无形加大。据中国大豆网核算,预计今年的清选费用较往常年份要高出20元/吨,往年正常的清选费用在40元/吨左右,而今年多在60元/吨。这使商品豆在交易时成本无形增加,因此今年较好质量的大豆受到欢迎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优质大豆在较长一段时间后剩余不多的话,这些大豆价格也不会被压得太低。
现象之三:含油率低但出粕率高
经过与各地油脂企业的沟通了解到,今年大豆在压榨时出油普遍减少,但出粕率却提升。以牡丹江以东地区为例,今年该地区大豆平均出油率在16.5%左右,低于常年约0.8个百分点,但是平均出粕率达到80.5%,高出常年0.5个百分点,个别地区甚至能达到82%。由于压榨企业的利润获得主要是看豆粕产量,因此今年大豆虽然粒小,但是油厂利润获得却高于往年,即使虫孔较多,油厂对当地大豆的需求也有增无减。今年产区东部、南部地区大豆水分含量低,部分地区在12个水左右,因此出品率较高;对于青豆相对较多的北部地区而言,由于产量较低,出品率已经不被重视,因为供给量不大,仅够当地需求消耗,因此长期来看,该地区大豆价格也不会较其他地区差别太大。
现象之四:机械化收割增加成本
中国大豆网经过走访发现,今年有很多地区农户采用大型收割机进行收割脱粒,特别是种植面积相对较大的农户。每台收割脱粒机完成一公顷大豆,费用为260元左右,至于装袋、运送回存储地费用非常少,一般农户自己便可完成。若只收割,每公顷大豆多为80元左右,但是需要单独脱粒,每袋(90公斤)6元左右,这样算来,在东部一般地区的费用则在130元左右,加上收割,费用一共在21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请工吃饭等费用。以往年份由收割到脱粒都是请工,只需要吃饭即可,费用不高,只不过浪费了时间,有时会影响到大豆的收割,若遇到降水则会影响到大豆质量。而目前机械化收割虽提高了大豆成本,但是这样收割脱粒之后大豆质量较好,装袋十分干净,贸易厂商收购时一般也不会压价,由于用时较短,也降低了收割季节又临雨季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现象之五:贸易商改变收购方式
在以往年份里,各地贸易商大多在自己居住地,或离居住地很近的地区就地设点收购,再运往南方市场或销售给油脂企业,但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大豆网发现,很多贸易商,特别是资金较为充足的大贸易商已经不再固守城池,而是带着现金在质量较好,或价格相对较低,能带来更多利润的地区临时设点收购。这种不再围绕居住地进行收购的方式,使大豆产区由各地区的供需不平衡,逐渐转变为国内整体的供需平衡上来。以往丰收、质量好的大豆产地,由于供给过大而导致大豆价格偏低,但今年由于贸易厂商流动性收购,这种价格偏低的现象将会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