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天气因素对南美大豆产区的影响
2006/07年度南美大豆播种即将拉开帷幕,市场已将目光转向了南美土壤墒情以及巴西种植面积上。近期《油世界》对06/07年度全球大豆预期产量下调了117万吨,是三年来全球大豆产量首次下降,主要是因为对南美产量预期不佳,但是下降的幅度依然不确定,主要取决于未来2至6周美国和印度的天气、南美农民的播种意向,以及巴西和阿根廷目前的土壤墒情能否如期恢复等。
我们先回顾一下今年1月-8月南美地区的降水情况。通过选用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发布的南美降水月度累计图表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从06年5月至8月,巴西与阿根廷大豆产区累计降水量远低于历史正常水平。
但从8月上旬开始,南美洲西北部分地区开始频繁降水,过了9月上旬,巴西南部受大西洋季风影响开始有10-50毫米以上的降水,提前几周补充了土壤墒情。持续降水为部分大豆产区进行早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最终还要取决于这样的降水是否可以持续进行,直到大面积播种于10月开始。
8月,阿根廷的大豆产区一直处于干旱状态,9月上旬后,主产区CORDOBA、SANTA FE地区东北部开始有10-20毫米的降水,由于降水天数不长,还未有效缓解产区的干旱状况,这对后期大豆播种的土壤墒情较为不利。
近期美豆主力11月合约触及了阶段性低点后市场受到现货面的支撑出现反弹迹象,南美新豆播种尚未全面展开,但对天气因素预期的心理层面将逐渐在市场的价格波动上得到体现。由于巴西与阿根廷两地对天气的预期开始出现差异化,阿根廷大豆产区的干旱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市场作空能量将受到一定影响。相比之下,巴西的土壤墒情对于播种更为乐观一些,这又将抑制市场资金做多的热情。从总体情况来看,在目前巴西和阿根廷的天气对大豆价格差异化的影响下,任何天气因素的变化都将打破目前的相对平衡格局。
第二部分:厄尔尼诺现象对美洲大豆产区的影响
相比南美大豆而言,目前的早霜等天气状况对即将收割的美豆价格影响日渐萎缩,那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整个冬天美豆产地天气因素的潜在变化,为明年4、5月份春播做好准备。
美国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的科学家于9月13日发出警报称,厄尔尼诺现象已在太平洋面上形成,预计将持续至2007年初。目前厄尔尼诺现象还不严重,但是随着它在整个冬季的不断发展,将对全球天气造成重大的影响。
(CBOT大豆11月合约月线图:1997年6月-2006年8月)
1997年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的天气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同期美豆也上到了700美分/蒲式耳,那么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和大豆价格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
历史上,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农业的危害在1982年与1997年得到了最好的证明。暖冬之后的厄尔尼诺危害对农作物尤其是大豆的影响不可低估,其负面影响从持久性和破坏性来说都远远大于一般的天气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对位于环太平洋地区的美国、巴西、阿根廷有直接的影响,这三国又恰恰是世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厄尔尼诺一旦成型,对这三国的危害非常严重,在1997年直接导致了三国大豆的减产。
9、10月份是南美大豆进入播种的时候,据ENSO对南美年际间的气候变化所作的统计分析显示,厄尔尼诺现象与巴西东北部、亚马逊河北部地区、秘鲁玻利维亚的阿地普拉诺高原以及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的干燥状况有关。近几十年来墨西哥最严重的干旱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而巴西南部和秘鲁北部则出现了异常的湿润情况。巴西大豆的主产区就位于南部地区。今年9月起,巴西大豆产区开始出现10毫米以上的降水,而同处于南美的阿根廷大豆产区却长时间处于一种干旱状况,这也是厄尔尼诺现象对产区的不同影响的佐证。
总结:总的看来,过去数月南美的干旱已经对南美大豆即将展开的播种构成影响,但这一影响正在被当前的降水所部分修复。而就中长期而言,厄尔尼诺现象对南美大豆的生长以及未来北美的播种都可能会构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需要根据气候的进一步变化来确定影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