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大豆价格回落的因素有:
一、进口大豆到货量减少,东北主产区大豆所剩无几。
据海关跟踪显示,9月上旬,国内各港口的进口大豆到货量较8月份明显减少,估计只有40万吨左右,而且到货集中在华南地区。预计9月份的到货量在170-180万吨之间。和8月份相比,到货量明显减少。当前由于海运费上涨,亚洲大豆升水价格持续高企,也使得中国买家近期订购10月船期大豆的步伐明显放缓。而在东北大豆主产区,农民手中大豆所剩已经不多,市场依然浓郁的惜售支持了国产大豆的稳定。另外,目前沿海进口大豆到货成本已经提高到2560元/吨以上,仍与国产棉保持较为合理的价差,而且CBOT大豆市场行情经过长期低迷之后有温和反弹的趋势,将继续对国内豆价提供支持。
二、豆油、豆粕销售形势好转。
随着双节的临近,各地小包装的集中备货,掀起了新一轮豆油采购高潮,近期豆油价格迅速得到飚升,一级豆油价格达到5900-6000元/吨,四级豆油价格达到5500-5700元/吨,涨幅明显。与时同时,国内豆粕价格也出现连续上涨,当前国内生猪盈利水平仍能达到50元/头-150元/头,一些地区的肉鸡养殖利润可达到 3元/只-5元/只,养殖户补栏积极,饲料销量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左右,正是受需求支持豆粕价格趋于上升。加之,节前各饲料厂也要进行例行备货,豆粕采购量相对增长明显,都将极大地改善大豆压榨利润,阻止大豆价格下跌。
制约大豆价格继续上涨的因素有:
一、国内大豆供应尚可满足市场需求。
尽管7月份以来,进口大豆到货量明显下降,但7、8月份进口大豆实际到货量仍在200万吨以上,还有东北主产区150万吨的国产大豆供应量,与之相对应的是,近期国内养殖需求还未达到正常水平,月大豆压榨需求未超过200万吨,进口大豆库存仍维持在330万吨左右。即便10月份我国进口商对进口大豆的订购量不足,也可基本满足市场需求,而10月份国产大豆就将陆续上市,国内大豆市场还不至于发生“豆荒”现象,大豆价格也难出现“虚高”。
二、新年度大豆收购在即,丰产压力将逐渐显现。
进入10月之后,我国以及美国大豆都将陆续上市,界时集中上市压力将不可低估。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月度报告称,预计美国2006-07年度大豆产量为30.93亿蒲式耳,创下历史次高纪录,预计美国2006-07年度大豆结转库存为5.3亿蒲,较上月报告上调8000万蒲,外盘大豆基本面仍表现利空,给国内大豆前景带来压力。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监测处最近发布的,2006年中国主要粮油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最新预测数据显示,预计2006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10万公顷,与上月的预测持平,但较上年的959万公顷降低了49万公顷,降幅5.1%;预测大豆产量为1590万吨,较2005年的1635万吨减少45万吨,降幅2.7%,大豆减产不多,而且今年大豆长势好于往年,单产丰收。随着新大豆上市时间的临近,国内外大豆市场都将经受上市压力,各油厂入市谨慎,“十一”前后大豆价格难获更多地利多支撑。
三、豆油价格继续上涨空间有限。
目前,国内豆油价格出现滞涨,小包装集中备货已临近尾声,需求开始减弱,加上本次豆油行情是一个逐步上涨的过程,在此期间,中下游散装油销售商大多也已经适量备货,市场在连续上涨之后,需要消化整理。而到10月份,节日效应消失,需求减少,而棉油、花生油等秋季油脂纷纷上市,低度棕榈油产量也将加大,另外,9月份进口毛豆油到港数量预计在15.6万吨左右,平均价格在519美元/吨,完税成本仅5180元/吨,这些货源后期也将陆续流入市场,届时豆油压力将加大,行情可能会有相对明显的回调整理,制约大豆价格的上涨。
总之,“十一”先后,正是国内大豆市场由供应青黄不接向新豆上市的过渡期,其下游产品豆粕、豆油也相继步入调整期,市场观望心理浓郁,多空任何一方都没有较大的变化,预计其间大豆价格难有大幅涨跌行情,窄幅震荡将贯穿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