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有句名言:从长期看,商品的价格最终反映的必然是供求双方力量均衡点的价格。供求与价格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我们注意到,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内现货市场大豆价格出现上涨,但进入9月份,各地现货价格逐渐稳定下来,造成这种市场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大豆市场供应充足,或者说预期市场供应将较为充足,而大豆需求却没有明显增加。从国内大豆市场后期发展趋势来看,预计油粕需求将缓慢走暖,但依然不足以对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形成较大支撑作用,短期内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总体仍将在振荡中缓慢前行。
我国大豆加工能力出现严重过剩
我国大豆的压榨能力经过近两三年的扩张,其规模已经达到了高峰,目前全国共有日处理大豆2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170多个,总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大豆24万吨左右,按300个工作日计算,折合年加工能力7200万吨。我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豆粕市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自我国正式加入WTO以后,国外大型的跨国公司便大举进入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导致我国大豆总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在目前全国开工的成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年加工能力已占全国大豆总压榨能力的一半以上。而且ADM、邦基、嘉吉、来宝以及丰益集团等国际公司一边进行着收购兼并,一边在各港口建立新厂,这使国内压榨能力逐渐提高,从而导致国内油粕等下游产品供给过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产大豆的需求。
国内油厂压榨原料供给相对充足
从我国大豆压榨的资源供给来看,国产大豆有一半以上是用于榨油,而进口大豆几乎均为油脂企业所用。当前国内压榨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危险,由于今年国产大豆供给量将有所减少,大型油脂企业出于争夺市场垄断地位的考虑,在后期将会继续大量进口大豆,特别是一些国外油脂集团,进口数量仍将较为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弥补国产大豆供应不足的现象。另外,我国油脂企业有个习惯,如果加工处于盈亏边缘,大多中小型油厂便会使用计划停产措施来缓解压力,而大型油厂为了避免亏损,开工率也会逐渐下降。这样一来,油脂企业的库存就很难在预期时间内消耗,而会向后转移,这等于间接地使国内大豆市场供给增加,很容易出现高库存格局,将对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牵制作用。
大豆产品市场消费需求转好缓慢
商品的需求可分为两类:一是投资需求;二是消费需求。具体到某个商品的价格表现,这两个需求在不同的时期对价格的贡献是不同的。目前国内对大豆产业的投资活动增多,从而引发了进口贸易的增加,因此投资的需求是扩张性的,但它只会在一段时间内具备持续性,而消费的增长则是较为刚性的,特别是对农产品的需求而言,则更多体现在消费需求上。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养殖业的逐渐恢复,国内豆粕需求正在缓慢回升,豆粕价格也振荡趋升,但是对于后市,市场分歧依然较大,因而企业对大豆的采购亦不积极。同时,豆油价格呈现出走稳之势,由于豆油后市将逐步走入消费淡季,此种看法的存在导致中间商采购兴趣日趋减退,国内市场需求相对萎缩,而棕榈油短时间内仍将在南方市场上产生作用,菜油依旧会对国产豆油产生冲击,这也导致油脂企业不敢轻易采购国内大豆现货进行生产。
汇率变化以及期货因素不容小视
自今年人民币升值以来,期货市场的走势有些出乎市场的意料。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工业品受到的影响最大,农产品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进口量大的品种受到的影响较大,进口量小的品种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然而市场的表现似乎没有遵照理论来运行,令人惊奇的是,先期预计影响较小的农产品价格却连续下跌。无论是2005/2006大豆旧年度的供求关系,还是2006/2007新一年度供求关系的预期,都决定了CBOT大豆的价格只能在一个平衡的市场中作大幅震荡。从供需平衡的角度去考虑,由于美国大豆预期丰收,CBOT大豆期价走势将有可能出现下滑,国内多数压榨企业由于对大豆价格后期走势把握不准将纷纷离市观望,使期市成交不旺,这对现货也将产生负面影响。
大豆供给与需求矛盾将逐渐显现
由以上分析可知,随着新豆的即将上市,大豆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将逐渐显现,对于大豆的定价更倾向于回归实际的供求关系上来。若国内对豆粕和豆油的消费需求上不去,则难以支持油脂企业压榨产能,从而很难使国内大豆市场的压力减弱;若油脂企业没有了压榨利润空间,大豆现货的交易将进一步减缓,则国内大豆的现货行情走势很可能较长一段时间保持在较为平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