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周里笔者一直将大豆作为沽空的对象,因为长期图表上大豆的趋势状态要比豆粕弱许多,而一月豆粕相对较强,其中9月大豆的形态最弱。但从上周开始情况出现了变化,大豆开始走势开始转强,而豆粕开始转弱。这种变化在1月大豆和1月粕的对比中更为明显。它们之间强弱的转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方面,从上周一绝地反击中阳线之后,1月豆粕在随后的回落中又创出了新低。但1月大豆却顽强地脱离了2525点的低点。二是仓量变化方面,1月豆粕持仓水平变化不大,近几日还略有减少,而1月大豆则是仓量齐增。量的变化说明新资金在积极介入1月大豆。而1月豆粕则仍是原来的持仓结构,多空力量基本定型,带有很重的暮气。
对这种强弱变化,开始笔者认为是资金因素在起作用,因为1号黄豆的持仓仍然集中在快要到期的9月合约上,随着9月的到期市场资金自然会进驻后续合约,在资金集中进驻的阶段1月合约自然容易上涨。但9月大豆也跟着转强就不好理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变化背后的基本面因素慢慢浮上水面。
一号黄豆转强,豆粕价格转弱是对国内和国外大豆市场不同供应格局变化的反映。在进口大豆占国内大豆消费市场份额逐渐扩大的背景下,我们几乎忽略了一号大豆定位于“非转基因大豆”的品种差异。但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因为今年国内的大豆产业被外资垄断的情况受到了政府的关注,有关保护国内大豆产业的政策随时可能出台。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国内大豆减产会比较明显,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已定型,同时今年主产区的天气对大豆生长极为不利,减产幅度有可能达到20%。但国外大豆供应格局却是另一番景象,美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在扩大,截止目前天气状况良好,美国的大豆产量又将创纪录。内外“一增一减”的反差非常明显。
毕竟一号黄豆不能用进口大豆替代交割,基本面的差异在价格上应该有所反映。相比较来说,国内豆粕与国外大豆价格联系更为紧密,豆粕期货价格应该反映国外大豆增产的利空,而国内黄大豆一号更多的将反映国内大豆严重减产的影响。因此今后的操作,我们将会采用一月大豆的买进信号,舍弃其卖出信号。而对一月豆粕则相反,采用其技术上的卖出信号,放弃其买入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