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美元/人民币的演变历程。右图显示自从2005年7月21日以来,美元/人民币的速度曾经“换档”过多次。在初始阶段,美元/人民币的下跌年速度(ARC)为1%,这一直持续到2005年12月。
2006年前3个月,ARC增加到2.2%。2006年3月至4月,ARC奇妙地加速至5.0%。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4月访美以及七国集团4月21日会议后,美元/人民币停止了下跌的脚步。直到最近,当第二季度GDP在7月末公布后,美元/人民币的下跌速度达到与第二阶段持平的水准。
笔者相信,2006年下半年美元/人民币的速度将回归至第三阶段的速度水平,甚至更高。美元/人民币可能正在通向年底7.70(甚至更低)的路途中。原因有三点:
首先,外汇储备达到饱和点。2006年与2005年、2004年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亚洲央行的外汇储备已经或者将要接近饱和。确切地说某国或者某一地区的外汇储备过多其实很难,因为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储备最佳水平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然而,从主观角度以及笔者对各央行的猜测出发,笔者认为,2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于中国台湾可以说过多,2000亿美元的储备对于韩国来说已是绰绰有余。对于中国大陆,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略显过多。
对于中国来说,管理超过1万亿美元(截至今年6月,中国大陆的官方储备已经达到9410亿美元,预计将在9月份超过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应对投机压力,储备规模庞大的流动性外汇资产的边际收益,已经“招架不住”一个官方实体暴露在如此复杂的金融和政治环境中的边际成本。换句话说,这类资产如果规模太大,反而变成了一种累赘。
短期资本流动和储备变化是由预期的汇率未来的变化,而不是由当前的汇率水平决定。因此,如果人民币具备更多的上冲动能,那么不排除有更多短期资金的涌入。但笔者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必须迈过的门槛;当前的策略并不长久,保持这样具有“粘性”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毫无疑问将加剧储备积累的速度。
为了使汇率能真正反映需求和供给,应该放开资本流出。将美元/人民币定格在如此的高位将抑制资本外流,因为人民币潜在的升值趋势可能使真正有意投资海外的投资者担忧潜在的资本损失。简而言之,美元/人民币越接近其公允价值(约低于当前即期利率的10%),资本越有可能流出。
其次,中国国内需求很强劲,中国并非不能承受适当的升值。担心就业机会减少以及经济增长放慢是反方的首要观点。由于中国出口相对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敏感程度较高,因此人民币大幅重估是危险的,日本就是一个范例。然而,随着第一季度10.9%、第二季度11.3%的经济增长率数据的公布,以及中国央行可能继续紧缩货币政策,担心人民币温和升值比3个月前似乎缺乏说服力。即便美国经济放缓,笔者相信人民币汇率再升值5%左右也不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最后,美国和中国之间僵持不下的经济问题在于贸易,而不是汇率。然而,人民币政策在美国还将被政治化。当前美国经济正在以高于潜在水平的速度增长,失业率非常低,保护主义还是一个关键的风险,如果美国经济放缓,美国保护主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治动力。笔者认为,中国应该利用人民币来抵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