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往年走势,也并非所有年份的7月大豆价格都会进入上涨的通道,92年,大豆主产区爱荷华州5月和6月份降雨低于2英寸,7月份的降雨量却达到了8.4英寸,远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这一天气变化带来了当年大豆创记录的37.6蒲氏尔/英亩的单产水平。94年,当年美国大豆单产再次创造了41.4蒲氏尔/英亩的单产水平,单产之高直至2004年才被打破。2005年5月份和6月上中旬,美国中西部大豆主产区的干旱天气曾经带来了CBOT大豆价格的大幅上涨100多美分,但在6月下旬之后乃至整个7月份的良好天气状况,使得大豆价格最终回吐全部涨幅,又进一步下跌回归到了600美分一线;而最终的43.3蒲氏尔/英亩的历史最高单产水平没有被调低。可见,7月份的天气状况是对大豆单产影响的关键阶段,意义深远。
今年,进入7月份之后美国大豆已经陆续进入开花结荚期,但是主产区“先干后湿”的天气最终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给大豆带来多大的波动。最新天气图表显示,未来一周美国大豆主产区由北向南将出现大范围降雨,近期作物生长条件有望继续保持理想。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虽然大豆播种面积有所下调,但市场所承受的压力并没有下调,截止6月1日的大豆库存处在9.9亿蒲式耳的纪录高位,年度末大豆结转库存5.65亿蒲式耳,即便播种面积下降今年总产仍将达到29亿蒲式耳水平,总供应量将达到34.65亿蒲式耳左右,创记录的供应量不变。今年的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预计总产达到创记录的5400万吨和4050万吨,较去年总产增加高达500万吨左右,目前正面临向国际市场输出,令国际市场承压严重。因此,该月份后期若不出现大面积维持干旱天气,外盘炒作很难得势。
国内方面,进入6月份,国内大豆产区迎来良好的降雨,6月2~16日,整个东北产区降雨一直持续,很好地缓解了5月份降雨少所带来的旱情。目前,东北产区已不会出现严重的缺水问题,各地大豆生长正在迅速恢复,病虫害也不严重,基本无炒作题材可选。据统计,至今东北主产区尚有近200万吨大豆未出售,足够主产区年度后期使用,6月份进口大豆实际到货量为339万吨,第二季度(4、5、6三个月)的到货总量达到了909万吨,远远高于去年同期721万吨的到货量,7月份进口大豆到货量在230-240万吨之间,8月份的到货量不会低于200万吨。由于到货数量庞大,而消费却并没有跟进,预计7月份国内大豆市场供应压力仍难以缓解。
目前,主产区大豆价格仍维持弱势行情,黑龙江油厂大豆入厂价1900-1920元/吨左右,九三各油厂收购价在1.07-1.145元/斤,佳木斯油厂1.065元/斤,各地期货大豆孙吴1.09元/斤,齐齐哈尔1.12元/斤,讷河1.13元/斤,稳中有降。由于手中大豆余粮较多,主产区农民出货意愿强烈,而油厂收购量不大,也打压了国内大豆走势,国内大豆价格上涨,明显缺少有力支持。
近两个月国内市场迎来进口大豆到货高峰,油厂承压较大,另一方面,虽然各地猪价有所回升,但要刺激农户增加补栏还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前期大量母猪及种鸡被淘汰,更加长了存栏率恢复的过程,豆粕终端需求增长继续迟滞,近期内国内豆粕供需状况仍难有实质性的改观。至今,山东、华东、中原、华南等广大地区43%蛋白豆粕价格仍然徘徊在2100元/吨左右,华北、东北等地区价格相对偏低普遍都在2100元/吨以下,黑龙江集贤、友谊等地区豆粕价格报价则仅在1860-1880元/吨。豆粕市场回升乏力,将继续拖累大豆走势。
7月份正值炎热的盛夏季节,棕榈油勾兑对豆油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至今,棕榈油已经占据豆油市场近一半的市场份额,特别是今年港口兴起棕榈油脱色热潮,不少批发市场直接把脱色棕榈油当作一级豆油销售,使豆油价格继续稳中有落。目前,国内一级豆油价格普遍已经下跌到5400元/吨以下,东北、华北、山东、广东等地区油厂集中报价在5300元/吨一线,河南、福建等油厂出厂价虽然相对较高但也仅维持在5350-5380元/吨。6月底7月底初低价棕榈油的集中到货,无疑是给疲软的国内豆油市场“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7月份,国内外大豆市场供需状况仍不乐观,主产区出现干旱的机率并不高,市场承压难以缓解,而下游产品市场的启动在继续迟滞,国内大豆市场偏空色彩仍然比较浓重,此时的外盘炒作略显逊色,“行情转势”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