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大豆及其制品进口依存度的增高是比较优势变化的直接原因。入世几年来,国内对大豆及其制品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国内豆粕的需求在快速增长。普遍认为中国畜产品出口潜在的增长空间非常大,所以入世后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促进畜牧业发展,豆粕作为饲料主要的蛋白来源,其需求必然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而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国内大豆油需求增长也较为迅速。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城乡居民对植物油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大豆和豆油所具有的国际贸易量大、价格相对较低的特点,使其成为满足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的主要品种,这是入世后中国对进口大豆和豆油的需求快速增加的内在拉动力。同时,国内对于豆油和豆粕需求的急剧增加,还导致国内大豆加工制品市场的持续升温,为国内大豆压榨产业的扩张赢得了宝贵的机遇,同时扩张后的压榨业对进口大豆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大豆及其制品的进口出现同步快速增长的状况,而这些产品的进口依存度也相应地不断提高。以大豆为例,2001年中国进口1638.2万吨,占国内总供给的47%,2004年的进口迅速增加到2225.5万吨,在国内总供给中的比重上升到53%。进口量的增加、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最终导致中国大豆及其制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
(二)世界大豆及其制品生产、贸易格局的变迁促进了比较优势的变化。近年来,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一直是大豆的最主要的生产国,四国总产量接近世界总产的90%。入世以来,四大主产国各自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比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传统主产国,中国和美国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同时,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稀树草原区,气候、土壤条件更加适合大豆生长的巴西、阿根廷,得益于强大的科技投入和产业政策支持,大豆产量逐年急剧增加,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比重迅速提高。2004年,美国、中国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比重已分别下降到41.9%、8.6%,而巴西、阿根廷则发展到24.1%、15.7%。各主产国在世界大豆总产量中比重的变化,也对大豆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2001到2004年期间,美国出口大豆和大豆油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分别由50.8%、8%下降到44.4%、4.7%,而巴西大豆、大豆油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7.5%、19.4%提高到33.4%、25.9%,阿根廷大豆和大豆油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12.9%、39.2%分别上升到11.3%、44.6%。世界大豆及其制品生产、贸易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国进口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从生产成本来看,中国大豆生产成本略高于美国,却远远高于巴西和阿根廷。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成本收益调查,2003年中国大豆每吨生产成本1592元,扣除税金后仍高达1433元。巴西马塔格索州大豆同期的生产成本仅为每吨984.4元,阿根廷大豆生产成本与巴西基本持平,美国北达科他州大豆生产成本则为每吨1395元。这样随着生产成本更低的南美大豆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中绝对数量、所占比重的激增,中国面临的进口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大豆及其制品的比较优势也因此持续下降。
(三)中国大豆及其制品市场准入条件的降低进一步加剧了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国入世时对大豆及其制品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的承诺是:大豆和豆粕保持原有政策不变,即除了分别征收3%、5%的进口关税之外,没有新的边界限制措施;大豆油则在2006年前,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关税率也由入世前的13%减至9%,配额量在2001-2005年期间由580万吨逐渐增加到800万吨,2006年以后,取消关税配额,只征收9%的单一关税。这样大豆及其制品实际成为入世后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农产品,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的联动性大大加强。大豆及其制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除受需求因素影响外,主要出口国的生产成本是其形成的基础。三大主要出口国中,巴西、阿根廷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大豆及其制品生产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而美国的生产成本虽然不具备绝对优势,但由于政府出台了无追索权贷款率政策以及反周期补贴等众多支持政策,所以大豆农场主能够以低于生产的成本销售,因此,正常情况下大豆及其制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都要比国内价格更低。这样随着中国大豆及其制品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上拥有价格优势的大豆及其制品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中国国内,进而对国内相关产业形成巨大的冲击,这也成为中国大豆及其制品入世以来比较优势持续下降的原因之一。
对策建议
通过对入世以来中国大豆及豆油、豆粕等大豆制品比较优势变化的分析,很清楚的了解到中国大豆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目前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所以从保障国内供给、稳定国内市场的目的出发,我国应借鉴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的经验,进一步完善针对大豆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以加快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国大豆产业的竞争力。
(一)完善大豆发展计划,加大基地建设投入。继续把发展大豆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努力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中国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并且通过选用加工专用品种、区分榨油大豆和食用大豆等措施,实现大豆分品种种植、收获、装运、储存,促进大豆原料的规模化和优质化,以促进大豆生产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此外,还要进一步增加大豆种子科研投入,扩大良种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并大力推广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提高大豆产量的同时努力改善大豆品质。
(二)继续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大豆购销储运条件。针对目前国产大豆收购储运中存在的品种混杂、批次量小等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予以解决,以满足压榨企业要求。具体包括: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检测手段,在收购环节实现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大型购销企业,提高经销商组织货源的能力,以满足大型压榨企业对于大豆供货量的要求;改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增强其运输能力,以降低大豆在国内的运输成本,保证大豆运输环节的通畅,保障对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供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国产大豆的竞争力。
(三)稳定大豆及制品的贸易环境,争取大豆的特别保障措施权利。在入世协议中,中国政府对于大豆、豆油、豆粕单一关税化管理已经做出了正式承诺,所以继续开放国内大豆及制品市场、为大豆及制品提供稳定的贸易的环境,既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需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进口大豆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冲击已经客观存在,考虑到大豆生产对于东北主产区农民收入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在WTO新一轮农业多边谈判中,中国应争取把大豆列入农业特别保障机制产品名单中,以在大豆进口剧增或价格大幅度降低时,能够有权利采取控制措施来缓解对国内产业冲击、保护国内大豆种植农户利益。
(四)利用世贸规则,合理调控大豆及其制品的进口。在加快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通过对转基因大豆进行标识管理等办法,合理调控大豆及其制品的进口,以在满足国内市场对大豆制品需求的同时,防止过量进口对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冲击。此外,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在严格履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各项义务的同时,要加强对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出口国履行WTO规定义务情况的监督,这也将有助于为中国大豆生产和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的外部环境。
(五)发挥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增强对国产大豆及其制品的市场营销。鉴于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目前尚无定论、许多国家对转基因产品进口进行限制的现状,要充分利用国产大豆的非转基因优势,通过积极宣传和推广,为国产大豆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条例的实施工作,在消费市场上要把转基因大豆产品和非转基因大豆产品区分开来,在保障国内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前提下,也通过市场细分,增强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民间组织,对中国传统非转基因大豆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国内消费者的认同感,为国产大豆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