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只能靠自立自强创出来
哈高科靠大豆食品起家。1997年上市募集来的资金主要投放到大豆深加工产业上了。历时两年、花费2.2亿元建成的大豆深加工一期工程中,不光有从美国、德国、瑞士引进的分离机、中和反应器、高压泵等所有关键设备,还有从众多发达国家引进的工艺配方和技术软件。
然而,用这众多“世界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却难敌价格高昂的洋货。当时,国内市场销售的大豆蛋白主要从美国进口,每吨售价在2.2万元至2.4万元之间。而哈高科与国内近10家同行的产品,只能卖到每吨1.4万元。现实,让哈高科及其当时的管理部门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核心技术,金钱买不来,只能靠自立自强创出来。
2001年初,科技部为提高中国大豆深加工技术水平及设备装备能力,把“大豆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与开发”列入“十五”重大专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招标。机会面前,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公司迅速联合国家大豆技术工程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哈医大等单位组成联合体赴京投标。凭借黑龙江丰富的大豆资源优势和哈高科大豆食品生产的雄厚基础,他们在13个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课题承担资格。从此,哈高科走上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也由此一步步向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公司靠拢。 在整个“十五”期间,他们围绕重大专项的28个子课题,打响了从种植基地到实验室再到生产线的创新革命。
提高大豆深加工能力与水平,首先要有适合的原料。为此,他们在获得国家专项课题研究任务后,又承担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在WTO框架内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项目研究,将研究范围延伸到种子培育、大豆种植。很快,与巴彦县政府合作,以该县兴隆镇为中心建立的50万亩优质高蛋白大豆种植基地建成了;从农大毕业生中招聘来的专门指导农民种植优质高蛋白大豆的农技人员,将黑农43、黑农45号种植技术送到了一村村、一户户。不久前,他们还以1700万元价格,收购了兴隆镇上已倒闭的巴彦油脂厂,成立哈高科油脂有限公司,把原料加工企业建在了种植基地,实现了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哈高科承担国家专项的目标,就是要走出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困境,掌握发展主动权。5年来,他们对每个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都严格按“种子培育—基地种植—实验室研究—中试实验—示范生产线建设”这一链条一步步走下来,确保新产品是独创,而不是跟着别人走;能够产业化,而不是停留在纸上。
大豆深加工行业的一个创举
有一项成果,哈高科人每次提起来都非常亢奋。专家将其称之为“大豆深加工行业的一场革命、一个创举”。
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有一种副产品叫大豆乳清水,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都把它当作废品直接排放,既造成环境污染,又浪费了蛋白资源。哈高科大豆公司在实施国家专项课题中,在世界上首次采用新型振动式动态膜超滤设备处理大豆乳清废水,解决了环保问题,还提取出了高附加值的大豆乳清蛋白。专家算了一笔账:目前国内大豆分离蛋白企业实际产量为15万吨,每天产生乳清废水12500吨,年产生375万吨。如果全部采用这项新技术提取乳清中乳清蛋白和低聚糖,可年增产值22亿元。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更是大豆大省,大豆产量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1/3至1/2。几年前曾有专家指出,黑龙江的大豆深加工问题解决了,农业问题就解决了一多半儿。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哈高科目前推广的优质高蛋白大豆产量较普通品种高10%至15%,2005年企业对这一品种的收购价格每斤高于市场0.03元,加上基地所在地巴彦县政府为支持基地建设,对种植户又给了每亩10元的补贴,三项合计,50万亩基地、两万多农户去年共增收5600万元。今年初,他们又与巴彦县政府签订了50万亩高蛋白大豆种植收购合同。
哈高科,恰恰是因为5年间5000多万元科技投入走出低谷、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主要产品全部出口,在国际市场最高卖到了每吨2.5万元人民币;两年前美国大豆产品占40%、中国产品只占10%左右的俄罗斯市场,现在正好掉了个过儿,美国产品占10%,中国产品(主要是哈高科产品)占40%;今年冰雪节一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客户就与哈高科签订了1亿多元的订单。
现在的哈高科,已不满足于订单、满足于产品出口,他们正两眼紧盯世界大豆蛋白制造业第二和第一的椅子。
集团一位副总裁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现在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大豆研发文章永久地做下去。”他告诉笔者,哈高科未来的竞争方针是走高端路,拿高品质产品参与竞争。为此,他们已决定将集团内独立承担两项国家863重大课题、科技实力雄厚的子公司基太生物公司建成大豆深加工研发中心,与大豆食品公司结合,形成前沿科技进步开发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的研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