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季度,我国共进口大豆541万吨,同比下降3.1%。
我国进口大豆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豆油消费增长导致进口增加。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导致我国豆油消费总量也出现快速增长。2000年豆油食用消费量为257万吨,2004年达到620万吨,2000-2004年食用消费年均增加量为91万吨。2005年豆油食用消费量约为690万吨,较2004年增加70万吨。豆油除食用外,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2005年豆油工业及其他消费量约为70万吨。而国内大豆总产量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消费需求,从1995年到2005年的11年里,中国大豆总产量基本在1322万吨和1740万吨的区间内平稳波动。需求方面则从1995年度的1407万吨,增长到2005年度的4475万吨,11年增长3.18倍,需求缺口扩大,从而导致大豆进口增加。
2、国家政策的影响导致进口增加。中国目前大豆进口关税很低,仅为3%,豆粕进口关税为5%,而且没有配额等非关税壁垒,而近年来我国一直对豆油、棕榈油等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直到2006年1月日才取消配额,即便取消关税配额管理,豆油、棕榈油的进口关税也为9%,比大豆的进口关税高7个百分点,企业更愿意进口大豆加工以代替进口豆油、豆粕。
3、大豆压榨能力提高导致进口增加。中国大豆市场的总消费中,用在榨油上的消费量占了绝对比重。据估算,我国目前国内的大豆年压榨能力估计已经达到了8000万至9000万吨。1995年,中国大豆压榨量为745万吨,占大豆总消费量的比重为52.94%。而到2005年,中国大豆压榨量为3455万吨,占大豆总消费的77.21%。11年来大豆压榨量增长4.64倍。我国大豆种植收购的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收购运输成本较高,满足不了国内压榨企业的要求,导致目前中国大豆市场供需局面十分紧张,企业转而大量依靠进口。
4、市场行情的变化豆油进口减少导致大豆进口增加。2005年,尤其是上半年,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市场豆油的价格相对较低,出现了国际、国内市场的豆油价格倒挂现象,国外的价格比国内的价格每吨高1000多元。导致我国豆油进口减少,出口增加,2005年我国共进口豆油169.4万吨,同比减少32.7%;出口豆油6.3万吨,同比增长224.2%。
我国大豆进口虽然快速增长,然而大豆压榨行业却步履维艰,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说明我国大豆进口的大幅度增长中存在非正常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豆进口价格受制于人。我国企业向国际粮商购买大豆,却得按照芝加哥交易所的价格来作价。在这种中国用大豆、美国卖大豆并决定价格的格局下,中国企业很难掌握主动。
2、大豆进口量超过实际需求。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压榨豆油,现在我国的大豆年压榨能力估计为8000万-9000万吨,2005年豆油食用消费量为约690万吨,豆油工业及其他消费量为70万吨。大豆的压榨能力远远高于豆油的实际需求量,因此宁愿高价进口大豆亏损经营也不愿停产。导致我国出现了大豆进口快速增长,然而大豆压榨行业却步履维艰的怪现象。
为了进口大豆有效的服务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保证国内大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规范进口管理,成立行业协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全球第四的大豆种植大国,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大豆行业协会,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形势和国内市场的生产情况了解不够,致我国大豆进口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为规范我国大豆进口行为,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大豆行会,同时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促进大豆种植、进口、加工、饲料、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及国内食用大豆消费整个产业链的规范、全面、可持续发展。
2、发扬我国特色,以特色促进出口。我国大豆与美国和南美的大豆相比,平均单产低,收获、运输成本高,出油率又低2个百分点左右。而蛋白质含量高和非转基因,是我国大豆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可根据我国大豆的特点,重点提高蛋白质含量这一指标,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有机大豆,打造具有我国特殊优势的大豆品牌。另外,国家可以鼓励发展对食用大豆的精深加工,延伸大豆产业链、增加大豆加工的附加值,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3、维护大豆市场的健康发展,防止垄断经营。根据有关统计,国际粮商在国内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对中国大豆加工行业的控制能力约为26%,经过重新整合,目前控制能力应远远超过26%。政府部门应在WTO的原则下采取措施,杜绝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一些沿海加工企业集团垄断和操纵市场的情况。可以采取标示办法,要求进口大豆产品标明是转基因产品还是非转基因产品,以实现限制进口,鼓励使用国产大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