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大豆市场 » 正文

基础商品牛市开始"摇晃" 美国加息不是唯一理由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3-07  
     全球低利率的环境造成衍生品市场游资充斥,只要“子弹充足”,多头就依然可以有恃无恐。

    2006年初,由于需求保持稳健增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直到2月份的第一周,期货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做出强烈反应,路透CRB商品指数涵盖的19种商品价格下挫4.1%,创下16年以来单周最大跌幅。之后,在原油期货的带领下,商品价格又出现反弹,收复了部分失地。这次暴跌引发了市场的悲观预期,即认为升息信号将结束基础商品牛市行情。

    低利率结束等于牛市崩溃?

    崩溃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这轮商品牛市很大程度上是低利率环境造成的,如美联储继续升息将结束本轮牛市行情。”理由是历史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商品大牛市都结束于利率上升的开始阶段。

    新任美联储主席伯克南上任以来,关于联储升息的预期在市场上逐步加强。联邦基金利率的走高,不但促使近期美元再度走强,也加大了基金等炒作商品的成本。

    很长时间以来,美联储主导下的全球低利率环境降低了借入金融资产、购买商品或房地产的“息差交易”的融资成本,同时,低利率带来的资产泡沫不断膨胀也给这类交易带来了高收益率。因此,国际对冲基金大量减少国债等金融资产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来购买房地产或商品。巴克莱的调查显示,对冲基金进入商品市场的目的有60%是构建投资组合。

    可以肯定,推动这类息差交易盛行的原因是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自2002年3月以来,美国实际利率长期为负,这恰好是对冲基金大规模进入商品市场的时期。高盛的数据显示,2005年底全球追踪基础商品的基金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200亿美元,两年半当中膨胀了7倍。

    反之,如果名义利率转为正值,那么投资者兴趣将由商品转向金融资产,这类“息差交易”模式将会结束。有研究证明,历史数据中实际利率与商品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因此,如果美联储继续升息,从而使实际利率恢复到持续正值时,目前借入金融资产购买商品的“息差交易”模式将逐步结束,商品期货牛市将结束。

    其中一个例子是期铜。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在长达一年时间里持续在1%的低水平。低廉的资金成本使对冲基金规模迅速扩大,并在商品期货市场上保持优势地位。但现在伴随着供求敞口缩小和持仓成本上升,从根本上动摇了基金持续做多的基础。“根据CFTC提供的持仓报告,基金的净多持仓持续下降,距离多空平衡仅咫尺之遥。因多头平仓,铜价多次出现了跌幅超过100美元的情形。”北方期货杨文虎说。

    短期回调说

    “人们往往会忽略市场基本面的内在因素,而将变化归结于消息刺激。如果中性货币政策保持并能够被市场所接受,回调震荡可能成为主流。” 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常清表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基础商品市场受美国加息的影响展开了阶段性调整,“但是仅凭这一点就认为牛市结束,为时尚早。”常清说。

    尽管伯南克的一系列讲话意味着通货膨胀势头已经开始抬头,相应会引发加息动作,但明确的全球通胀形势加上其不可预期的特点,往往使得对冲基金产生严重的通胀恐慌。在持有的货币、股票和债券等都面临缩水危险时,对冲基金就需要一种可以有效对冲“非预期通胀”的工具。基础商品因其保值的优良特性而备受青睐。

    商品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近日表示,商品市场跳水不过是牛市的一个小插曲,黄金以及其他原材料价格仍将创下有史以来的新高。罗杰斯认为,未来10年、15年,商品价格将升至更高水平。许多商品,尤其是农产品价格仍然远低于历史高点,这意味着它们的上升空间很大。他说:“最短的一轮商品牛市持续了15年,最长的一轮牛市持续了23年,平均为18年。考虑到这轮牛市中商品供需失衡更严重,目前这轮牛市很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中粮期货吴利剑说,数据显示,已经有大量的基金转出金融和准金融基础产品市场,持续增仓成本低的农产品品种,其中玉米、大豆等品种都有“重量资金”进场。

    “商品市场的走势并非美国通过加息就能抑制,商品市场能否维持牛市,还是要看商品本身的供求的形势。” 上海金鹏期货王伟波说,金属市场依然有良好的基本面支撑,铜价回落到一定水平将会吸引消费买盘,毕竟目前整个金属市场依然处于偏紧的供应状态。

    在黄金期货方面,虽然去年美元上涨“拉长”了丈量黄金价格的尺子,但不足以抵消长期内世界金矿产量的不足和各国外汇储备中黄金比例增加等利好因素。

    “不要用消息硬套市场。”中粮期货吴利剑说,“去年一整年伴随着不断的加息,美元持续上涨,而金价也一直飙升。可见加息预期并不能成为打压金价的理由。”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