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加工压榨 » 正文

聚焦:国际农业巨头觊觎中国大豆压榨业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2-27  
     仅成为中国这个世界头号消费国的出口商还不够,国际谷物贸易商正激烈争夺国内压榨厂的所有权,欲从中国激增的大豆产品需求中获利。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国强称,要么是通过债务偿还接收了在2004年损失惨重的本地加工厂,要么是建立新工厂,总之国际市场人士已争取到国内总加工能力的1/3。

    陈在1月份刊登在中国工业新闻报1月份的文章中说,事实上,从开工率方面看他们占据了加工能力的一半以上。

    举个例子,一个本地加工网帮助国际贸易商建立了全球化生产链,因此他们从南美购买的大豆可轻而易举的在中国变成动物饲料。

    **行业吞并正在进行中**

    据陈称,Archer Daniels Midland公司(ADM)管理着年加工能力在1500万吨的13家工厂。

    LouisDreyfus集团正与辽宁省锦州市政府对话,拟对当地一家大豆加工厂投资1500万美元。

    嘉吉公司(Cargill)收购了华农集团在广东省的东莞工厂,又在江苏省东部建设了一个压榨厂。这两个工厂的总压榨能力为每年250万吨。

    来宝集团公司(Noble Group)也在2月份加入这场争夺战,其宣布同意收购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一个大豆压榨和精炼厂,预计将在3月完成收购。

    邦吉公司(Bunge)在7月份购买了山东日照一个大豆压榨和精炼厂的多数股权。它曾于1月份表示,将从大连华农集团公司购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第二个大豆工厂。此次交易将在今年前半年定案。

    去年国际农业公司就加快了它们对国内压榨厂的接管过程。

    2004年,许多中国压榨厂蒙受了巨额亏损,因4月份他们在国际价格处于顶峰的10美元/蒲时签订了大豆购买合同,之后在夏天交货的时候价格跌到了6美元/蒲。

    由于本地进口商没对采购的大豆通过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因此他们选择毁约。

    受此影响,其中许多人不是因为信誉不佳而很难再买到大豆,就是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

    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工厂是通过还债行为接收过来的。

    “各国公司竞相参与此次合并和争夺,因处于理想地点的工厂数量有限,”一个多国公司的本地职员表示。

    “中国是世界唯一一块可利用的大蛋糕,错过了损失就太大了,”他说。

    此外,中国饮食结构更多的转向肉类,导致业内人士预计作为动物饲料的豆粕的需求将会上升。

    中国在2005年进口了2659万吨大豆,年比增长31.4%,远远超过国内近年来的平均产量1600万吨。

    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5/06作物年度(10月到次年9月)大豆消费总量将达到4232万吨,其中3250万吨用于压榨。

    该作物年度的进口量预计为2600万吨,由于进口的全部大豆均用于压榨,因此进口量将占大豆压榨总量的80%。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