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半球大豆顺利收割,单产较高不利于大豆大幅走强。从2005年整个收获季节看,美国大豆产区的天气都非常有利,这使得北半球大豆收获较往年提前,同时也使得大豆保持良好单产。
2.美国农业部周度出口销售报告显示,2005年大豆销售状况较差可能形成高库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豆价。美国农业部2005年第四季度公布的出口销售报告显示,与往年同期中国大量采购美豆的情况相反,中国正在不断放缓采购美国大豆,禽流感对美国大豆出口需求的打击作用表现得最为明显。出口量减少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美国大豆库存增加,因此本年度的情况与去年出口需求超过早期预测、最终库存也远低于早先预测的情况就刚好相反。从美国历年库存统计数据来看,结转库存量与CBOT大豆期价呈现负相关性。近十年中,美国大豆结转库存于1 996年与2003年进入不足400万吨低谷的时候,正是大豆价格上涨至1000美分的时候。大豆结转库存于1999年与2004年进入800万吨以上高峰的时候,正是大豆价格下跌至500美分的时候。由于美国农业部对美国今年的大豆的产量大幅调高,加上南美天气适宜大豆播种,如果没有大的大豆病害流行,2005/2006年全球的大豆供给仍然会相当充足,库存仍可呈高水准状态,豆价也难以上涨。
3.南美天气利于提升南美大豆产量的预期,难以支持大豆走牛。据Safras e Mercado发布的数据,今年南美地区良好的天气状况使其大豆播种较为顺利,基本没有影响作物的早期生长。后期如果天气继续向好,则南美大豆产量仍可能再次调高。
4.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全球大豆市场2005/2006年仍将呈现供求过剩格局。与去年年初相比,近来整个大豆市场呈现明显的产量与库存同步增加、而需求维持平稳的迹象。如果产量与库存增加的速度超过需求的增长速度,市场就会呈现出刚性供求缓和的迹象。但是我们发现近来库存增长的主要原因并非产量与需求的变化,而是来自于美国出口量的调低。这种进出口量的变化只是短期的,对大豆市的供求没有绝对的影响。上个月美国农业部将美国去年12月份的大豆出口量下调了150万吨,但奇怪的是美国下调出口量的同时并未调低中国的进口量,而是调高其他国家的出口量。这表明其他国家的出口能力在不断增强。后期美国的出口如果不能有效恢复,在南美大豆大量上市前,美豆市场仍将承受较大的现货压力。
从美国农业部近4年月度供需报告中的供求数据看(如下表),全球大豆市场在2001年仍处于供过于求阶段。从2002年起,压榨能力快速提升而产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大豆市场开始进入供不应求阶段,大豆期货市场也开始转变熊市的格局,加快了牛市的步伐。2004年大豆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令整个压榨行业遭受重创,加上全求大豆产量大幅增加,大豆市场开始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2005年,美国农业部报告仍对全球大豆的供求状况定义为过剩628万吨。
全球大豆供需平衡表(单位:百万吨)
时间 | 期初库存 | 产量 | 国内压榨 | 使用总计 | 期末库存 |
2001年12月 | 28.6 | 182.72 | 156.15 | 182.18 | 29.15 |
2002年12月 | 32.45 | 188.8 | 164.54 | 191.19 | 29.68 |
2003年12月 | 38.15 | 199.46 | 174.87 | 210.69 | 36.07 |
2004年12月 | 60.57 | 231.02 | 178.97 | 208.32 | 60.57 |
2005年12月 | 42.09 | 221.71 | 185.35 | 215.43 | 48.11 |
1.农民惜售并不能主导大豆价格。与前两年相比,2005年大豆的价格相对较低,在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导致大豆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全球的农民都不可避免会产生惜售心理。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对本国农业提供大量资助,例如美国对农民的大豆补贴政策分为两类,一是贷款,二是补差,即当大豆销售价格低于550美分/蒲式耳时将由美国政府对种豆农民进行补贴。在此政策支持下,上年美国农民销售大豆的热情一直不高,即使大豆基差升水报价非常坚挺,农民的卖出也相当谨慎,因为农民的大豆一旦出售,即使大豆价格以后涨上去,他们所能得到的也仅仅是销售时的补差。惜售会为豆农带来短期内价格上涨的利好消息,拉动价格呈现阶段性的小幅涨动,但是惜售行为只能使短期内大豆供应压力减轻,实际上并没有消耗大豆,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未来某个时候大豆集中供应,有可能加重和延长大豆的跌势。如果庞大的大豆库存迟迟不能得到较好的消化,到南美大豆上市,农民看到上涨无望而大量抛售,必然会导致价格大幅回落。
2.油厂采购积极与否将对大豆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从油厂2005年的压榨情况来看,除了2月至5月期间的利润仍属可观外,下半年基本维持在保本或微利的状况下维持。油厂压榨利润微薄将减少其压榨过程中采购大豆的积极性,在市场上将呈现大豆需求不旺的状况。如果饲料厂的采购也不积极,会在更大程度上打击压榨商增加大豆库存的积极性,迫使部分压榨商减少压库资金,以缓解还贷压力。随着南美新豆的上市,大豆价格下跌的动能将增加。
三、其他因素分析
1.禽流感对豆价的将显得极为复杂。2005年第四季度,全球包括美国在内的6个国家全面爆发禽流感,中国近10个省市出现了人和鸡鸭感染禽流感的事件,一时间“谈禽色变”。进入2006的以来,禽流感再度在欧洲和非洲流行,反复出现的禽流感疫情使禽类养殖业在短期内遭受重创并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恢复,大量的疫区的禽类被捕杀以及人们对禽肉消费的大幅减少导致占豆粕需求52%的禽饲料需求大幅萎缩,豆粕需求的低迷状况势必影响其上游产业大豆的有效需求,其对豆类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视。
2.大豆锈病大豆锈病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大豆锈病大豆锈病曾经在2003/2004年度给南美大豆产量造成较大损失。当时巴西大豆产量刚刚超过5000万吨,而锈菌病导致的产量损失预计为470万吨左右,达到总产量的10%。由于大豆锈菌病使得农民防治锈病的费用增加,从而导致大豆的种植成本增加,影响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和下一年度的播种面积。
3.天气时刻将会影响大豆期价的走势。变化莫测的天气状况始终是影响大豆期价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幸遇到灾难性的天气灾害将对大豆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005年年初大豆的狂飙行情就是由于南美天气变化引起的。
四、走势预测
从技术面来看,500美分以下属于CBOT大豆的底部区域。从美元汇率目前所处的位置来看,其后期继续下跌的空间相当有限;但是从全球大豆的产量、消费以及库存情况来看,大豆基本面利空基调决定其上涨的幅度相对有限,本年度CBOT大豆可能会在500—700美分这一区域进行窄幅振荡。
从CBOT大豆市场近30年的走势来看,大豆市场整体呈现“牛短熊长”的格局,较大的牛市行情一般在1年以内完成,这与大豆市场的生长周期有很大的关系。从长期的周期来看,每一轮价格变动周期在逐渐延长,也就是说大豆市场经过2003年这一轮牛市后,在低位盘整的时间可能将延长,其后3—5年都有可能出现较大的牛市行情。
由于大豆市场目前仍处于供过于求的熊市格局当中,难以走出大的上涨行情。但由于种植成本的提升使大豆下破550美分的可能性不大,但过分看涨的投资策略仍不可取。2006年大豆市场可能呈现年初季节性反弹、年中盘整后振荡以及年尾回调的三步曲的可能性较大。预计整体均价区间在620—650美分,振荡幅度在200美分左右的振荡行情可能将贯穿整个2006年的大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