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目前豆粕市场的几个重点问题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2-14
     近来豆粕市场上风云四起,众说纷纭,多空偏好者各有各的说法。本文力求从相对客观的方面来分析以下几个重点问题,以供投资者参考。

    一、豆粕基本面问题

    根据目前国内大豆压榨能力来看,豆粕市场属于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在目前畜禽疾病仍没有得到稳定的情况下,今年的豆粕需求何时恢复值得我们加以特别关注,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2005/2006年度国内的豆粕消费数据及国内进口大豆的数据。我们不能人为地猜想需求恢复的时间,我们要分析对待国内外行业机构对国内需求的预测数据,不能想当然地认为2006年的豆粕消费量就比2005年增长一定的百分比,我们得回到基本面来,务实地对待本年度养殖业的实际需求情况,切不可以简简单单地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增长某一个百分比。就笔者判断认为,2006年上半年国内豆粕消费能否得到如期恢复仍值得关注。

    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亚洲、欧洲等多个国家都爆发了严重的禽流感疫情,大量扑杀禽类严重地打击了养殖用户及饲料企业的信心,使得豆粕消费大幅下降。这直接地影响了美国大豆的出口进度。

    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截至1月5日的销售数据,美国大豆出口销售量始终不尽人意,大大低于过去五年的平均销售进度,大豆结转期末库存也同时创历史高位。

    二、跨市套利问题

    国内大豆压榨厂家的利润,随着行业进入者的逐渐增多,从前些年300-500元/吨(有时季节性地甚至更高),降到目前的20-50元/吨(或有时零利润或负利润),大豆压榨厂商赚钱正越益困难。当然这也完全符合“资金追逐利润”的本性及“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原理。所以,现在运作榨油厂的短期目标不再是如何赚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改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通过各种市场资源来保值(或获取合理利润),以求生存及持续经营发展。

    在目前CBOT与DCE出现套利机会时,压榨厂会毫不犹豫地进入操作,笔者计算了从1月4日到1月13日8个交易日中出现的跨市场套利机会,具体做法为:每天白天在大连交易所抛空豆粕5月合约,当天晚上在CBOT市场上买进大豆3月合约。

    以上表中单位:CBOT收盘价:美分/蒲式耳,DCE收盘价:元/吨,豆粕净利:元/吨。

    以上表中涉及到的常数:1美元=8.11人民币元,毛豆油价格:4900元/吨,日期均以北京时间为准。

    以上所涉及到的数据,也许不是100%准确,这没有关系,本文引用这些数据只想说明一个事实问题,就是DCE与CBOT市场出现了非常吸引人的套利机会。

    三、指数基金问题

    DCE市场明显强于CBOT市场,以至于出现了以上表格中所列的巨大的跨市场套利机会。DCE的多头偏好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期望于指数基金能够如期进入CBOT市场拉动期价。这只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主观愿望而已,也许是一种赌博,如果届时指数基金不进来,DCE巨量持仓所面临的风险就比较大。如果多头偏好者做好了要在合约到期后大量接现货出来销售,如何销售又是他们要提前考虑的问题。国内市场处于供大大地过于求的情况下,各油厂都有各自非常稳定的主力市场,想快速销售期货交割出来的豆粕以回拢资金绝非易事。

    另一方面,指数基金在之前对中国2005/2006年度进口大豆的预测数为2800万-3000万吨,最新的USDA月度报告中,将中国2005/2006年度进口大豆的预测数放在2750万吨,而国内的分析师仅将中国2005/2006年度进口大豆的预测数放在了2500万-2600万吨左右。这三个数据哪一个更实际,得看2005/2006年度前三个月的实际数据,如果受疫情等方面的影响,在前三个季度的数据都令人失望的情况下,以上的这些机构就有可能在第四个月或更早些时候来调整中国2005/2006年度进口大豆的预测数据。这方面指数基金在进场之前也会作充分考虑。

    四、金属、能源产品与农产品问题

    近期市场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就是金属(包括贵重金属)、能源等产品国外国内市场上的价位都在历史高位运行,而相对比之下,农产品的价位则相对较低。有国外著名投资专家也大胆定位2006年为“农产品年”。

    笔者想提出以下的看法,以供各位在冷静之时作为参考。首先说产品特性。金属(包括贵重金属)产品、能源产品的品质非常稳定,几乎无保质期一说,而其生产周期相当长,有些则是稀缺的;而农产品品质则相对不稳定,其品质与保存条件有着直接关系,而其使用价值与品质直接联系,其生产周期则为一年一熟(有些品种在有些地区则为一年二熟或甚至是三熟),相对保持期短。也就是说金属、能源产品可能会供不应求,而农产品则不一定。其次,金属、能源产品用“资金无限、现货有限”来讲更为合适,而农产品则可能是“资金无限,现货亦无限(特别是丰收年)”。金属产品合约到期后,可能参与交割接货,而库存货物或反复重新交到交割库,但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在交割接货后反复交割或长期库存的可能不大,而更有可能的去处只有:销售后供畜禽消费,因为其保质期短。另外还得考虑压榨企业还在不断地生产供货,给市场带来的消化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