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柱是一名农业技术员,九年前大胆地向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申请了“国家‘八五’大豆航天育种攻关课题”。1994年,他利用中国科学卫星搭载大豆种子100克,在太空运行半个月后回收。由于宇宙射线的照射,改变了大豆种子内部的基因结构,使之具有了抗病、抗寒等优势。为了让这些优势在陆地种植中延续下来,吕世柱埋头于自己的300亩试验示范田,6年的耕耘,终于让这位普通的农业技术员获得了成功。
去年,吕世柱育出大豆品系160份,完成了大豆航天育种的品系选育。日前,经有关专家认定,从三江平原不同地区试种的情况看,吕世柱航天育成的大豆种子与当地品种相比,表现出抗旱、抗涝、抗倒伏、抗病虫害、荚密粒多的特点,不仅品质好,而且每亩可增产1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