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大豆市场 » 正文

2006年做多农产品机会基本成熟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2-07  
     春节长假期间,国际工业品市场继续表现强劲,农产品市场也基本走出季节性底部,一轮新的牛市逐渐成型。这一涨势的初步形成,首先是受到通货膨胀预期作用下的资金推动作用,同时,各品种供求面也逐渐走出利空的氛围。行情走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供求面偏于紧张的谷物市场走势领先于豆类市场;二是具备工业题材的品种涨势领先。

    农产品各品种供求面存在差异

    就目前全球农产品的供求面来说,谷物市场(玉米、小麦等)供求面紧张于豆类市场(如附图所示)。根据美国农业部1月份发布的全球农产品供求报告,2005/2006年度,全球大豆市场供应大于需求827万吨,期末库存达到5315万吨,基本是历史最高水平。这要求巴西和阿根廷今年的产量必须从1月份预测的9900万吨减少到9073万吨,世界大豆供需才能达到相对的平衡。而对于玉米来说,本年度全球玉米市场产量为683.51百万吨吨,使用总量为686.21万吨,供应缺口为270万吨,库存需求比达到19%,供需略为紧张。小麦市场方面,全球小麦本年度总产量预期为616.43百万吨,总需求量为621.84万吨,供需缺口为541万吨,库存消费比为23%,供需也略为紧张。

    供求面的差异也是在春节期间,cbot市场谷物走势强于豆类市场的原因。从中国放假前的1月27日电子盘收盘到2月4日,cbot玉米3月合约价格从219美分上涨到225.25美分,涨幅2.85%;cbot小麦3月合约价格从346美分上涨到356.5美分,涨幅3.03%;而cbot大豆主力合约价格上涨14美分,涨幅2.4%。不过,受到原油价格强势的带动,cbot豆油3月合约价格从21.83上涨到22.66美分/磅,涨幅3.8%。

    基金买入成为农产品牛市初期的原始动力

    到目前为止,全球大豆市场依然供大于求,玉米和小麦的供求也仅仅是略为紧张。相关影响因素中,南美的天气虽然已经对玉米的生产构成较大影响,但是对大豆的影响仍处于不确定之中。全球性的较大地域的自然灾害并没有出现。因此,我们仅仅从各品种的供求面看,市场暂时仍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供求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影响市场的因素不仅仅是供求,还包括宏观面以及投资者的心理。因此,就目前来说,支持农产品市场涨势初步形成的的一个共同的关键因素是市场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直接的表现就是基金的买入。

    截至1月31日的一周,基金减持大豆空单7644手,净空单为13860手。2月4日,基金净买进约7500手大豆期货。随着指数基金春节前后在谷物市场上建立多头部位后,市场预计春节后基金将进场买进大豆期货,同时,考虑到春节后中国进口买盘的再次介入,美盘豆类春节后将易涨难跌。

    基金在玉米上持有多单的数量非常巨大。截至2月4日,CBOT玉米期货市场主力合约收在自去年9月初以来的最高点位。价格上涨的初始动力是阿根廷的天气所导致的南美玉米减产预期,但是,技术图形的突破点燃了商品基金做多的热情,基金买入成为价格上涨的最为主要的动力。2月4日,商品基金全天买进大约1.3万张玉米期货合约,一些交易商推测这其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指数基金的购买。据CFTC公布的持仓,截止1月31日(周二)基金持有CBOT玉米期货净多单92545张,较一周前剧增88369张。预计截止本周五,基金玉米期货净多单已达11万张。

    虽然由于大豆、玉米、小麦各品种的基本面有所差异,基金介入做多的程度有所差异,但是,农产品各品种的相关性较强,谷物市场的上涨带动豆类市场,以“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为题材的玉米和豆油的上涨也直接带动小麦和大豆的上涨。我们已经无法去孤立的看待任何一个品种了。

    玉米将成为2006年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明星牛市品种

    2005年秋季,中国新玉米收购提前一个月,同时禽流感的蔓延,也导致农民加快了抛售,玉米上市数量明显高于2004年。由于农民手中余粮不多,同时深加工企业提高价格,导致06年1月初,产区玉米收购价格飞涨。展望整个2006年,支持价格走上牛市的因素颇多。其一是2005年新增加的玉米出口配额计划为400万吨,最快也要半年才能完成,出口计划的执行将在上半年支持国内玉米市场,而到了7-8月份又是玉米的需求旺季。其次,虽然2005年国内玉米产量不低,但是玉米深加工迅猛发展,需求急剧增加。

    2006年将是玉米深加工蓬勃发展年,相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玉米工业消费量1470万吨,占玉米总消费量的12.4%,预计在2005年将达到162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14-15%,预计到2006年将超过20%。根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吉林省10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568万吨,占全省总玉米产量的三分之一。2006年,新的深加工建设项目正在启动,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已经成为替代汽油的绿色能源,全国乙醇生产需要消耗的玉米数量在400万吨左右。全国推广乙醇汽油的省分有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南、安徽和山东六个粮食主产省份。河北、江苏、湖北和北京等9个省区也将推广使用这种生物燃料。有关方面测算,生产1吨化工醇需要8吨石油,如果用玉米代替需要消耗玉米1.76吨,为此,市场有必要重新为玉米的价值进行定位,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前景好,是主产省政府支持的新兴产业。目前,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已经遍布产区,深加工企业一般全年收购,收购价格因为附加值优势高于当地粮食部门和其他企业0.02-0.03元/斤。

    南美干旱已经不是豆类牛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阿根廷大豆进入生长期后的天气变化。11月和12月,阿根廷降雨量大大低于正常水平,12月初至中旬期间降雨量有所增加,土壤湿度得到部分地补充。但不幸的是,1月下旬天气再次恢复炎热干燥,产区气温达到35-40摄氏度(35-104华氏度),土壤湿度迅速下降,而作物生长正进入关键时期。但是,我们发现阿根廷的降水预报与实际降水极不吻合,天气变化的速度也较快。因此,现在还不能对作物产量进行总体判断。但很明显的是,未来两至三周的天气非常关键。阿根廷全季大豆生长目前正进入开花期和结荚期。目前生长所处阶段与美国大豆8月1日时的阶段相同。预计大多大豆生长仍可忍受一周时间的恶劣天气,此间一旦出现炎热干燥天气持续7天以上,则亩产将大幅下降。巴西天气情况各地区差异较大,总体上仍可以用基本正常来形容。

    巴西大豆主产区之一的马托格罗索农民正在收割大豆,该省一些地区的大豆收割已完成15-20%。巴西全国范围的大豆收割将在2月和3月份全面展开。目前,从相关报道看,大多农民对马托格罗索早熟大豆亩产结果感到失望。中部的Sorriso产区大豆亩产较去年下降15-20%。去年收割初期亩为为每公顷3600-3900公斤(每英亩52-56蒲),但今年亩产为每公顷3000-3300公斤(43.5-48蒲/英亩)。该产区大豆生长初期及1月大多时间(结荚期)的干燥天气是造成亩产下降的原因。

    但是,无论南美天气如何发展,我们都认为豆类市场牛市的形成已经不可阻挡。这主要因为:1、即使阿根廷后期风调雨顺,南美大豆的产量也不会比美国农业部的预期数字增加多少,而当前美盘大豆550-620的振荡区间已经消化了这一产量预期。或者说,美盘价格在低位的长时间振荡已经对全球大豆的供大于求进行了消化。2、时间已经进入2月,再过不到一个月,美国大豆的种植和生长以及亚洲锈菌病等问题将逐渐取代南美天气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出现利多倾向的可能较大。3、比供求更为重要的宏观因素—通货膨胀再次主宰市场,以此为理由而介入的指数基金,很少顾忌农产品的真实供求面。可以认为,如果南美天气在最近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出现持续一周以上的干旱,国际和国内大豆在最近就能够出现强势上涨。而如果南美大天气不出现问题,豆类牛市形成的步伐也并不会停止,只不过可能将表现为振荡上涨,这主要是因为基金不断介入的作用。

    我们认为,再次全面做多农产品市场的机会已经基本成熟,这轮上涨持续的时间可能将持续1年半甚至更长,牛市的发展将以玉米和豆油的价值的重新定位为带领,进一步扩展到所有的农产品品种。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