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2-06  
     内容提要: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升我国大豆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严峻挑战。本文尝试从产品差别化角度出发来分析我国大豆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大豆实施产品差别化,大力发展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的市场效应,并就此对我国大豆种植业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近年来,大豆进口猛增,自1996年我国成为大豆进口国以来,进口数量从58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2074万吨,增加了35倍,而我国大豆的生产能力基本在1500~1600万吨徘徊。如何看待我国大豆的竞争力?我国大豆种植业向何处去?从2002年起,国家在大豆主产区实施了“高油大豆发展计划”,大力发展高油大豆以面对进口高油大豆的竞争。从长远来看,把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竞争引向同质化,是否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竞争的方式?目前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我国大豆基本上是缺乏比较优势的,在成本上缺乏竞争力(朱希刚,2003;秦富等,2003;章胜勇等,2005),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究竟应该怎样来选择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道路?是走同质化道路,只专注于降低成本,大力发展高油大豆,替代进口;还是发挥我国大豆的独特优势,避开直接的竞争锋芒,走差别化道路,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问题。本文尝试从产品差别化的角度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差异性分析

    产品差别化源自于产业组织理论,自从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发表《垄断竞争理论》以来,产品差别化策略作为一种非价格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指的是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实体的要素或诸条件上,形成足以诱使消费者购买的特殊性,以便使消费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形成产品差别化的因素包括产品的物理性差异、服务差异、空间差异及广告宣传造成的消费者主观性差异等四个方面,但是各因素不一定在一个产品上同时存在。我国大豆与进口大豆相比,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物理差异和空间差异上。

    传统的产品差别化理论主要讨论的是工业产品,因为工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可控性较强,所以很少涉及自然条件对产品差别化的影响。但如果把产品差别化理论用于分析农产品,还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对农产品差别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品质、用途、地理区位和目标市场细分等方面来分析国产大豆与主要进口国大豆相比存在的差异性。

    目前我国大豆的劣势主要在于含油率低,不适合进行油脂加工,同时品质专用化程度较低,质量较为混杂。而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蛋白质,一般比进口大豆高约2%~3%;二是非转基因品种,现在世界各国都知道中国还没有进行转基因大豆的商品化生产,中国大豆是非转基因大豆。之所以称两者为我国大豆的品质优势,是因为:(1)从大豆最终使用来看,大豆与其当作油料作物用于榨油,还不如当作蛋白质作物消费更为恰当。这主要是因为从大豆本身的营养物质来看,它的含油量仅为20%左右,不及油菜籽和葵花籽含油量的一半,但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0%,高居各种粮食和饲料作物之首,是最好的植物蛋白质来源。(2)从世界饮食发展趋势看,大豆在健康饮食消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健康考虑,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大豆的植物蛋白源,在经过长期发展“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膳食模式的实践之后,发达国家增加了由营养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营养性疾病,为此,营养学家提出了重新建立以植物性食物为基础的膳食模式,提出用植物蛋白来代替动物蛋白的消费,植物蛋白消费逐渐流行起来;从经济发展考虑,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大豆的高蛋白质含量和完美的蛋白质质量,选择物美价廉的大豆食品来改善国民的营养状况。我国在食品工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国未来膳食结构中应当选择动物性食物和豆类食物并重的模式,优质蛋白质的选择应当以植物蛋白质为主”。(3)从大豆加工发展趋势来看,大豆蛋白加工是大豆精深加工中最具潜力、最有前途的领域,产品也大都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分离蛋白、组织蛋白、浓缩蛋白、水解蛋白、脱脂蛋白粉、磷脂化改性蛋白粉等。大豆蛋白主要应用在成品粮、主食、糖果制品、肉制品、饮品中,从而提高营养效价和加工性能,同时它还应用于饲料、可食性包装材料,应用在纺织、医药、精细化工中。截至2004年,全球以大豆为原料加工制作或精炼提取的大豆制品已达12万种以上。以大豆磷酯酰氨酸为例,因其具有明显改善失忆症以及痴呆症等作用,1995年在美国上市形成了1亿美元的市场,目前市场容量还在不断扩大(刘忠堂等,2004)。(4)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自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其安全性一直倍受世人关注。由于发明时间短,技术水平还不足以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所以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欧盟这个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市场基本上禁止进口转基因大豆;日本、韩国等大豆消费大国存在着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出台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这样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在这些国家很受欢迎。尤其是在日本、韩国,由于同处在东亚的豆制品文化圈中,加之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运输成本低,为此已成为我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

    因此,我国大豆的高蛋白、非转基因的独特优势,已经使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能够区别开来,虽然同为大豆,但差别化程度非常高,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两种不同的产品,形成两个独特的消费市场、因为从用途上,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主要用于直接加工食用,成为人体安全获取蛋白质的一个重要来源,而高油大豆则用于油榨加工,获取油料,两者截然不同。从目标市场来看,两者已经形成了市场的分割,国产大豆主要是国内和东南亚大豆食品消费市场以及潜在的欧盟大豆食品消费市场,而进口大豆主要是国内的油脂加工企业。

    二、我国大豆产品差别化的市场效应

    一般来说,实施产品差别化的策略,产品的不可完全替代性使企业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定的垄断地位,获得更高的垄断价格,同时保持着稳定的市场份额。我国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品质不可替代,能够使我国大豆获得某种独特的市场地位,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和更大的市场空间。下面从理论上来分析我国大豆实施差别化的市场效应。

    如图1(略)所示,假设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异,产品A与产品B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更加优良或者独特的品质,一开始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是产品A的经营者对产品本身宣传不够,消费者不知道两种农产品的质量差异,二者在市场上将形成同一个均衡价格PO。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的扩散,在某种用途上,人们发现A的质量差,B的质量好,于是消费者对A、B两种农产品的需求就发生了变化,对A的需求减少,对B的需求增加。在图形上表现为A的需求曲线从D左移至D1,B的需求曲线从D右移至D2,需求曲线的移动导致产品A的价格下跌到P2,B的价格上升到P2。P1和P2之间的差距就是由产品A和B的质量差异引起的,或者说(P2-P1)是B比A质量好的价格回报。在价格变化的同时,A的均衡产量从Qo下降到Q1,B的均衡产量从Qo上升到Q2。

    对于我国大豆实施产品差别化策略来说,由于进口的转基因高油大豆在大豆作为豆制品食用消费的用途上,对我国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替代弹性很小,已经成为两种不同的产品,尤其是在追求更高安全程度的日韩及欧盟市场。这样,其需求曲线会以更大的幅度向外扩展,也就是说我国大豆就能获得更高的垄断价格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实际上,我国大豆已经体现出了品质差异带来的价格差异。由于欧洲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对转基因大豆等农产品的进口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措施,这些国家的消费者也不太欢迎转基因大豆等转基因食品,非转基因大豆在这些国家的销售价格要比转基因大豆的销售价格高出许多。在日本,非转基因大豆食品的价格比转基因大豆食品的价格高出60%以上,且消费者基本上不购买转基因大豆食品(朱希刚,2003)。在美国市场上,非转基因大豆比转基因大豆每吨售价也高10美元左右。2002年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3号期货合约”正式挂牌交易,把大豆区分为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之后非转基因大豆价格要比转基因大豆平均每吨高出100元左右(毕井泉,2003)。平均来看,国际市场上转基因产品的价格比非转基因产品高25%左右(汤艳丽,2003)。2004年12月22日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了“黄大豆2号”合约,正式将非转基因食用大豆和进口榨油用大豆区别开来进行交易,从前两个月的交易价格来看,前者合约价格平均要高于后者,日结算价最高高出52元/吨。

    三、我国发展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的可行性分析

    既然我国大豆在品质上存在优势,可以实施差别化策略并能带来可观的市场效应,那么能否就此培养起我国大豆的竞争优势呢?即我国能否大力发展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关键还在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国内需求

    从1996年开始,我国在全国城市和农村范围内广泛实施“大豆行动计划”,以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突破口,利用传统的大豆加工技术,提高城乡居民的蛋白质营养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增进全民身体健康。2003年直接用于食用和食用加工的大豆共850万吨,占我国大豆总产量的55%,比1995年提高了11%左右,人均食用大豆消费达到6.6公斤,比1995年4.9公斤的人均食用量增加了35%。

    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大豆人均食用量仍然偏低。在经济发达的日本和中国的台湾、江苏、上海等发达省份,人均食用大豆一直保持在每年10公斤的水平上,台湾省每人每年的大豆直接消费量大于20公斤。以我国现有13亿人口计算,如果人均大豆食用消费达到10公斤/年,则食用总需求为1300万吨;如果人均食用消费是20公斤/年,则总食用需求为2600万吨。假如我国到2015年实现人均20公斤/年的消费目标,按照每年1000万的人口增长速度,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亿左右,则大豆食用总需求为2800万吨。

    按照已经实施的国家“大豆行动计划”的消费目标,到2010年人均大豆食用需求量将达到16公斤/年,如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3.4亿,这样大豆食用总需求量将达到2144万吨,2030年人均大豆食用量达到25公斤/年,以15.19亿人口计算,大豆食用总消费量将达3798万吨。

    (二)国际市场需求

    作为健康食品的大豆制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市场潜力大,目前,大豆蛋白食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1.日本、韩国市场。由于饮食文化长期以来受到中国的影响,以谷物和素菜为主,大豆是蛋白质供给的重要来源。虽然后来日韩饮食结构逐渐欧美化,但大豆在饮食中仍然保持重要地位。近年来,日本年人均食用消费大豆约11公斤,韩国年人均食用消费大豆9.5公斤左右,按照这个标准,2003年日韩用于食用消费的高蛋白大豆数量为140万吨和45万吨。以2003年两国人口数量计算,每增加5公斤的食用大豆消费,两国将新增食用大豆需求88万吨。目前日韩是我国大豆最主要的出口国,2000年两国进口占到我国大豆出口总量的75%,2003年达到82%。

    从图2(略)可以看出,日本、韩国大豆自给率都很低,日本一直在5%左右,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给率呈下降趋势,已从1990年的18.4%下降为2002年的7.5%。在大豆食用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两国出口前景看好。

    2.东南亚市场。与日韩两国相比较,东南亚国家受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辐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但在一些国家大豆食用消费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印度尼西亚,年人均食用大豆消费量在7.3公斤左右,所有豆类人均消费达到20公斤。2003年,东南亚各国(东盟10国)进口我国大豆占我国出口总量的10%,但东南亚各国大豆自给率不断下降,2002年自给率只有29.5%,因此,我国有机会进一步扩大对其大豆出口。

    3.欧盟及其他市场。虽然目前欧盟对我国大豆进口占我国大豆出口总量的比重较小,但是在2001年转基因条例修订后,2002年欧盟进口我国大豆1.16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3倍,占我国出口总量的3.6%,在非转基因大豆越来越受欢迎、高蛋白大豆制品得到进一步推广的情况下,由于欧盟人口基数庞大,2003年欧盟25国总人口达到4.4亿人,市场潜力可观,是我国未来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出口的主要潜在市场。

    4.我国大豆的生产能力。根据已有研究对我国大豆未来生产潜力的乐观估计,到2015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约为1300万公顷,单产按2500公斤/公顷(与1997—2001年单产相比,年均增加3%)计算,总产量将达到3250万吨,到2030年总产量为3720万吨(刘爱民等,2003)。即使所有的大豆生产能力都用于生产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如果这时人均大豆食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25公斤/年,单单满足国内大豆食用的需求国产大豆就会供不应求,因此我国发展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因为品质、用途及目标市场等力一面的差异已经区别成了两种不同的产品,走差别化道路,在我国发展具有优势的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具有很好的市场效应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因此,从长远来讲,为了使我国大豆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技术条件,大力推广种植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为了实现这种战略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国民健康饮食宣传教育,倡导科学的营养理念。

    2.在资源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在高油和高蛋白大豆品种的选择上侧重发展高蛋白大豆,对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布局进行特化。加大对高蛋白大豆生产的科技投入,建立大豆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优质专用高蛋白品种,推广优质、高产、高蛋白大豆栽培技术。

    3.进行大豆生产的良种管理,调整大豆种植布局,促进大豆的专业化发展,保证大豆质量等级,确保优质优价政策。与美国等主产国比较,我国大豆多数为混合豆,直接降低了大豆的质量水平,因此,必须统一供种,同时进行适当的良种补贴,建立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实施专用品种区域化种植,收购后单储、单售,提高大豆质量。

    4.加强对我国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的原产地保护,强化我国大豆的非转基因技术优势,使我国大豆成为绿色健康的食用大豆的代名词。要进一步做大我国大豆的非转基因品牌,防止转基因大豆的扩散型污染,在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没有得到证实之前,不应开始转基因大豆的商品化生产。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