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2005年大豆市场回顾与2006年走势展望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12-28  
     第一部分 2005年大豆市场回顾

    第一阶段:2月上旬—3月中旬,南美干旱引起的大幅上涨。从2月中旬开始,巴西南部,尤其是大豆主产州南里奥格兰德州发生大规模的干旱天气,基金高达近8万手的空单回补造成期价迅速拉升,CBOT大豆期价从2月上旬的最低498美分升至3月中旬的691美分;国内在春节假期结束后,大连大豆也跟随CBOT大豆大幅拉升,从2500一线攀升至3200上方。

    第二阶段:3月下旬—5月中旬,盘整阶段。南美大豆收割后,由于2004年11月—2005年2月份期间持续干旱,最终南里奥格兰德州的大豆实际产量较预估的920万吨削减了74%。天气炒作结束,大豆价格小幅回落,CBOT大豆在600—650区间展开长达两个月的振荡整理,国内大连大豆跟随CBOT大豆在2950—3150区间蓄势振荡。

    第三阶段:5月下旬—6月中下旬,炒作美国干旱天气的拉升行情。5月下旬,美国出现低温干旱天气,基金再次大肆炒作美国中西部产区持续干旱的天气,CBOT大豆价格突破650美分区间高位后一直攀升至最高752.25美分;大连大豆涨幅相对较小,主力合约从突破3100一线后最高涨至3307。

    第四阶段:6月下旬—9月中旬,良好天气下预期美国大豆丰收引起的下跌行情。6月下旬之前基金对美国大豆干旱的炒作显然是有点过分,之后在良好的天气影响下美国大豆优良率不断改善,豆价节节下行至570美分一线;大连大豆的此波跌势,在港口300多万吨进口大豆库存的压力下比CBOT大豆跌势来得要早,其中还经历了猪链球菌对养猪业的打击。

    第五阶段:9月中旬以来,底部振荡阶段。9月份以后,USDA月度报告对美国大豆产量的不断上调无法使大豆期价有效跌破550美分,由此奠定了阶段性底部,9月中旬以来CBOT大豆在550—600美分之间振荡筑底。期间大连大豆与CBOT大豆走势有所不同,国内爆发了禽流感疫情,并使大豆不断创立新低,A605合约接近2500一线,最终在12月初禽流感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期价才逐步回升至疫情扩散初期的价位。

    第二部分 2006年大豆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一、全球大豆供需状况

    1.世界状况

    在2004/2005年度,美国大豆产量达到创记录的31.24亿蒲式耳(8501万吨)的基础上,最新的12月份美国农业部月度报告显示,2005/2006年度美国大豆产量达到30.43亿蒲式耳(8282万吨),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大产量。根据历史经验,最终产量的预测要在1月份的月度报告中才能显示出来;美国大豆在今年6月份遭受一定程度干旱的情况下,单产水平却创出42.7蒲式耳/英亩(去年42.2蒲式耳/英亩)的历史新高,对于美国农业部的这一报告数字市场多持怀疑态度。但即使在1月份的月度报告中,USDA对2005/2006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下调,其幅度也应该比较有限,毕竟收割早已结束,产量格局基本确定。因此,美国在2005/2006年度的产量维持在30亿蒲式耳附近是基本确定的,这仍将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大产量。

    近年来,南美大豆产量不断增加,其对世界大豆价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4/2005年度巴西南部大豆主产州南里奥格兰德州发生严重旱情致使大豆减产,最终产量维持在5300万吨,与其前两年的产量相当;而阿根廷在良好的天气下大豆产量达到了创记录的3900万吨。对于2005/2006年度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由于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在种植阶段一直维持较为良好的天气状况,目前各家机构都纷纷上调对两国大豆产量的预测,其中美国农业部预计巴西、阿根廷在2005/2006年度的大豆产量分别为5850万吨、4050万吨,巴西农业部对本国大豆产量预测为5730万—5850万吨,均为历史新高;阿根廷农业部对本国大豆种植面积的预测为1511万公顷,相对去年的1440万公顷也增幅较大。

    从目前美国农业部的报告来看,一个明确的结论是在美国大豆丰产达到历史第二大产量的同时,南美产量预期继续创历史新高,三个大豆主产国产量的增加直接导致全球大豆产量相对去年大幅增加,目前的预测数字为2.22亿吨(2004年产量2.13亿吨),而全球需求预测为2.15亿吨,致使2005/2006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较上一年度的4209万吨增加至4811万吨。连续两个年度产量大于需求,致使全球大豆期末库存从2004/2005年度开始恢复增长,给大豆价格带来较大压力。

    尽管由于南美产量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致使2005/2006年度期末库存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从目前各方面的数据来看,产量和期末库存的阶段性增加似乎已成必然。南美大豆是否如预期达到创记录的产量,后市需要关注的是南美整个大豆作物生长期间的天气状况、锈病的发展状况等,这将关系到2005/2006年度世界大豆最终结转库存。

    2.美国大豆出口与压榨需求状况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其国内大豆压榨需求量和出口需求量对大豆价格,尤其是CBOT大豆期货价格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2005/2006年度美国大豆压榨需求与出口有所差异:

    (1)国内压榨需求较为旺盛。从“美国大豆年度压榨量”图上可以看出,最近两个年度,美国国内大豆压榨需求一直较为旺盛。对2005/2006年度美国大豆压榨量,USDA最新的月度报告预测为17.2亿蒲式耳,比上一年度的16.96亿蒲式耳有所增加。进入2005年3月份以来美国大豆压榨需求一直较为旺盛,这种增长势头一直维持到现在,17.2亿蒲式耳的预期压榨量是较为合理的。压榨需求的旺盛以及出油率的大幅提高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美国豆油期末库存的大幅增加,但豆粕与豆油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压榨量的增加反映的是下游豆粕需求的增加,整个大豆压榨量的增加对大豆价格是带有较大的提振作用的。

    (2)出口需求受到挑战。在2005/2006年度,美国的大豆出口需求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来自南美巴西、阿根廷的竞争加剧,主要是南美豆对欧盟和中国出口的增加限制了美豆出口步伐,这从中国的采购状况可以看出:往年中国在美国大豆收割以后将转向主要从美国采购大豆,而今年11月份中国仍然从南美购买了大量大豆;据巴西外贸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巴西11月大豆出口135万吨,较去年同期的48.5万吨增加180%。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欧亚大陆由于受到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大豆表现为整体需求不振,中国的进口速度明显减慢,相应的美国大豆出口速度表现地更加缓慢。截止到12月初,美国2005/2006年度大豆销售累计1240.32万吨,为去年同期1657.61万吨的75%,销售水平及出口装船量均处于1998年以来最低水平。最新的USDA月度报告已经将美国2005/2006年度大豆出口量下调为2776万吨,较去年的3001万吨减少了225万吨。

    美国本年度大豆产量达到30亿蒲式耳以上,压榨量基本维持在去年的水平,而出口需求却大大减弱,由此导致美国2005/2006年度大豆期末结转库存再次大幅增加。USDA月度报告最新预计的美国大豆2005/2006年度期末结转库存为4.05亿蒲式耳(1102万吨),这是美国大豆期末库存在经过数年下滑后连续第二年出现增长,不但相对于去年同期则为3.5亿蒲式耳(695万吨)大幅提高,而且是1999/2000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巨大产量与库存的压力决定了市场筑底的时间相对较长。

    二、中国大豆供需状况

    在2005年大豆生长期间,中国大豆主产区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天气,根据各大机构的预测,中国在2005/2006年度的大豆产量基本在1700万吨(USDA预测为1700万吨),基本维持在上一个年度1740万吨的水平。由于中国压榨用大豆主要以进口大豆为主,2005/2006年度进口大豆榨油比例在80%作用,因此中国国内的榨油消费量或者说是大豆进口量是影响国际国内大豆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进口大豆的速度不但直接影响CBOT大豆价格,而且直接的影响到大连大豆价格走势。由于春节期间CBOT大豆价格的大幅上涨,中国大豆压榨商大规模的采购,致使5—8月份进口大豆的大量到港,港口库存大幅增加,导致了6月末以后国内大豆的大幅下跌,大连大豆走势明显弱于CBOT大豆走势。

    进入2005/2006年度以来,中国大豆采购量仍然高于上两个年度同期水平,但由于近期禽流感的影响,采购速度已经大大降低。预计经过12月份的采购之后,1、2月份进入假期及大豆压榨需求淡季。在禽流感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在2005/2006年度的进口量较上一个年度的2580万吨会有所减少,但禽流感难改中国的需求结构,中国整个年度的总体需求很难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05/2006年度大豆进口量仍有可能维持在去年进口量水平附近,美国农业部最新的预测为2750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为2600万吨。以这一进口量估算,再加上国内本年度大豆产量跟去年基本相当,整个2005/2006年度的大豆供应将较为充足。

    但从“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发生禽流感疫情,美国农业部和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仍然对2005/2006年度均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都预计2005/2006年度中国大豆总需求量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有所增加。笔者也曾经对禽流感对豆粕消费的影响做过专题研究,研究结果是禽流感对豆粕消费的影响属于短期层面,不会改变整体的供需状况。国内大豆刚性压榨需求一直保持不断增加之势,年度新增供给量小于年度新增需求量,最终导致期末库存减少。美国农业部预计2005/2006年度中国大豆期末库存从上一年度4703万吨下降到4100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也预计年度节余量为-20万吨,这也是一个消化库存的过程。

    三、突发事件与下游产业

    整个2005年下半年大豆相关市场突发事件频发,中国的猪链球菌疫情、全球的禽流感疫情、美国的飓风对大豆出口港口的破坏以及持续存在的大豆锈病都在困扰着大豆市场,并经常在一个时期内成为影响大豆价格的主要因素。疫情的爆发则直接导致整个下游产业萎靡不振,进而影响到豆粕的消费。

    1.猪链球菌

    8月份,我国四川省出现猪链球菌疫情,四川省猪肉出口占全国的40%,这场疫情不但造成四川省在疫情爆发后全面停止猪肉的出口,全国也谈猪色变,对整个养殖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目前,猪链球菌疫情虽然早已过去,但是养猪业始终没有转旺。

    展望2006年度的中国养猪业,猪链球菌疫情已经过去很久,在经过养猪业固有的周期之后,只要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国内养殖业会逐步恢复,对饲料的需求会出现一个相对快速的稳定增长过程。

    2.禽流感

    10月中旬,禽流感开始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从欧洲的土耳其、希腊、罗马尼亚、俄罗斯、英国、克罗地亚、乌克兰等一直到中东的科威特、北美的加拿大、亚洲的日本,东南亚的疫情更是不断扩散;中国内地则在中东部、西北和东北均发现禽流感病毒,并有5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的直接影响是养禽业的萎靡,而由此带来的则是豆粕需求的低迷,最终造成中国港口库存大豆积压以及美国大豆销售缓慢。

    从历史上多次禽流感爆发后CBOT大豆的走势来看,疫情爆发之初大豆价格一般会下跌20—30美分,但这只是属于阶段性的。之后随着疫情的减弱,豆粕需求逐步恢复,大豆价格会重新回归原来的趋势。2005年10月份以来的禽流感情况有其特殊之处,禽流感发生在大豆刚刚收获后的上市季节,产量和库存预期均创历史记录,在没有其他显著利多消息的情况下,大豆价格就只有不断的下行探底。

    从禽流感对国内大豆价格的长期影响方面看,人们的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较大的改变,最近几年不论发生什么疫情,国内每年消化的大豆数量都在持续增加这是事实。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停留在短期效应层面,一旦疫情被控制,原有的供需格局就会重新主宰市场。国内禽流感疫区在逐步解除之后,大豆价格迅速重新回归到疫情初期的位置已经说明这一点。

    2006年度禽流感疫情还可能会继续爆发,短期内的急跌不可避免,而疫情一旦得到控制,尽管终端市场的需求还要继续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但报复性反弹格局也往往难以避免。

    3.大豆锈病

    自2001年大豆锈病在巴西首次出现后,锈病真菌就借助风力传播到了巴西所有的大豆产区。其主要的破坏性是导致大豆落叶,令豆荚脱落,可使大豆单产下降80%。2003/2004年度,由于巴西没有很好的控制住大豆锈病,导致巴西大豆减产500万吨。目前锈病已经在整个南美以及美国南部大豆种植区得到传播,尽管锈病目前已经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控制大豆锈病的同时提高了大豆的种植成本,从而仍将对大豆价格带来利多影响。目前,南美的大豆生长期以及以后的美国大豆生长阶段,大豆锈病将一直作为2005/2006年度需要密切关注的因素而存在。

    四、基金持仓

    从“基金净持仓与CBOT大豆走势对比”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基金净持仓基本上与CBOT大豆期价走势保持同步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94.9%。基金净持仓状况反映了基金对后市的看法,基本上能够代表后市价格的发展方向。但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在市场的底部或者顶部阶段,基金净多或者净空并不代表后市价格一定继续上涨或下跌,2004年顶部基金的巨量多单和2005年初基金在底部的巨量空单已经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2005年2月初,基金净空曾经达到8万手,但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南美的干旱促使基金大量空单回补,造成大豆期价的大幅上扬;进入2005年底,在季节性的底部阶段,基金再次大量增持多单,12月初净空接近3万手,但这一持仓结构并不代表后市价格会打破现在的底部平台,相反,必须警惕基金大量空单回补。2005年9月份CBOT大豆期价进入底部振荡以来,基金多单、空单仓量不断变化,表明其对后市也不是很明朗。在豆价处于底部振荡的过程中,基金持仓的反复也属于正常状况。

    五、汇率问题

    作为一种大宗商品,大豆价格在受到自身供求关系影响的同时,还将受到货币价格的影响。从大豆历年的走势来看,其与美元走势的相关性不是很强,但如果美元引起商品价格的普涨或普跌,其最终会影响到大豆的价格走势。

    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2%并施行“更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人民币因素也成为影响大豆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升值的预期下经常引发大豆价格的短期下跌。7月21日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创立新高,从目前情况看,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在2006年仍将延续。对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会压制大豆价格,而升值后则会进一步降低大豆的进口成本,从而使占到国内大豆供应量60%的进口大豆价格对国内豆价形成压制作用;但升值只是降低大豆的进口成本,不会对大豆的供求关系带来较大变化,因此这种影响是短期的。

    第三部分 技术分析与走势展望

    一、2006年大豆供求状况分析

    作为农产品期货中的一员,大豆受经济、汇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影响大豆价格走势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其本身的供求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对供求关系的判断依据大多是当时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的数据。的确,这份供求报告数据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对大豆供求关系的一个相对客观的反映,但这个数字是逐步变化的,最终在下一个作物年度开始之际报告数据开始接近其真实的供应和需求状况。

    从最新的USDA报告来看,美豆30.43亿蒲式耳的产量和4.05亿蒲式耳的期末结转库存对大豆价格确实起到很大的压制作用,这也是在2005年9月中旬以来,CBOT大豆虽然在550美分处有良好支撑,但始终难以有效突破600美分的原因所在。但通过对USDA历次报告的比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产量和期末库存的数据并不是2005/2006年真实的供需状况的反映:在2004年12月份的USDA月度报告中,USDA预计2004/2005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为31.5亿蒲式耳,期末结转库存为4.6亿蒲式耳,这两个数字比目前USDA预计的2005/2006年度的数字都要大,而最终2004/2005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为31.24亿蒲式耳、2.56亿蒲式耳,这也是在去年美国创历史记录的产量下,大豆价格合约反弹至750美分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目前的产量与库存数据往往没有真实的反映2005/2006年度的最终供求状况。

    在美国今年遭受一定程度干旱的情况下,大豆单产水平超过去年单产水平,并创历史记录,而今年的大豆优良率低于去年9个百分点,这几个事实就确定了在今后的农业部报告中产量预计下调的可能性,随之出现的就是期末库存的下调。

    二、技术分析

    价格说明一切。9月下旬以来,CBOT大豆进入构筑季节性底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550美分一线存在很好的支撑。在筑底过程中,空头曾经把期价打压至544.25美分,但空头未能把期价维持在550美分下方,相反在跌破550美分的交易日内多头重新掌握主动权,使期价继续回归550—600美分区间内振荡整理,这一点本身就说明价格无力在550美分下方运行。

    RSI指标从9月下旬以来3次下试40一线的牛市支撑位,均在该位置获得良好支撑,这说明空头的力量已经非常薄弱,市场正在酝酿转机。

    从波浪理论来看,在经过2002年以来的涨势之后,市场运行了一个大级别的A、B、C调整浪结构,历时已接近两年,目前正在C浪中运行;三浪调整结束之后,市场将迎来一波新的涨势,但这波涨势就像长达两年的调整一样,时间将是漫长的,最初的开始阶段也不会是激动人心的。

    三、走势展望

    大型下跌走势的末期与紧接的牛市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基本面状况往往是一样的,而牛市的初级阶段就有可能在继续利空的基本面下以底部振荡的形式来完成。目前市场面临着美国及世界大豆连续两年的高产格局,其压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市场在潜移默化的变化之中,这在价格与指标中已经有所反映,中国的期末库存已经开始出现减少之势。中国的大豆需求在持续扩大之中,尽管中国在2005年下半年出现猪链球菌、禽流感疫情,但从中国的进口量与库存来看,中国在2004/2005年度消化大豆4060万吨,远高于2003/2004年度的3438万吨;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2005/2006年度的大豆需求量仍将会呈扩大之势,有望超过4500万吨。

    2005年第四季度期价的多次下探,证明空头已经无力将期价继续推低。南美天气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中国在禽流感疫情得到控制后面临豆粕需求的恢复,随着市场格局的逐步转好,经过长期底部振荡的大豆期货必将涨势再起。大型调整浪结束之后,市场往往面临一波大的涨势,这也正是长线投资者入市之时。

    对于2006年第一季度来讲,2月份以后,随着天气逐渐转暖,禽流感疫情的威胁将逐渐解除,之后伴随着家禽、家畜的补栏,豆粕的需求会迅速增加;同时,2月份以后南美大豆销售将进入尾声,美国大豆出口量有望明显增加,也将是拉动CBOT大豆价格上涨。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个炒作因素就是南美大豆主产区的天气状况,一旦南美天气有风吹草动,基金就有望大举进场(在市场底部阶段,基金往往会对后市判断错误)。

    第二季度是南美大豆的销售期,在这个阶段基金的参与较少,往往是市场较为平和的阶段。这一阶段,基金参与的依据往往是在5月份之后美国大豆种植区的天气变化对后市产量的影响。第三季度,是美国大豆生长的关键阶段,天气又将成为主要的炒作因素,市场价格往往随着天气状况而涨跌。第四季度是对美国大豆产量的最终确定阶段,也是美国大豆的关键销售阶段,期间豆价往往随着USDA报告对产量的预计以及中国的采购状况而出现波动,这也是一个构造季节性底部的时间段。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