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豆油资讯 » 正文

豆油现货:市场发展较迅速 新格局正在形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12-16  
     ———国内豆油现货市场综述

    近期,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全体会员的配合下顺利进行了豆油期货交易系统的测试,此前,豆油期货已经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并报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预示着从2001年就开始设计的豆油期货合约将在不久的将来上市交易,并将和已有的大豆和豆粕期货合约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大豆品种为龙头的期货系列。

    豆油期货在国外市场发展得较快,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早在1950年就推出了豆油期货,现在豆油期货是其重要的交易品种,豆油期货占CBOT整个农产品期货交易量的比重达到了10%—15%,对大豆期货系列整体交易规模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外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豆油期货与大豆、豆粕期货相配合,将有助于构建大豆及其下游产品较为完整的避险体系和价格体系,可以为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理想的避险工具和科学的价格指导。但遗憾的是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豆油期货,大商所即将推出的豆油期货将弥补这一缺憾。下面笔者从现货市场角度对国内豆油市场的大致情况进行综述。

    一、豆油的基本常识

    大豆油取自大豆种子,大豆油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大豆毛油的颜色因大豆种皮及大豆的品种不同而异,一般为淡黄、略绿、深褐色等。

    精炼过的大豆油为淡黄色。大豆毛油有腥味,精炼后可去除,但储藏过程中有“回味”倾向。豆腥味是由于豆油含亚麻酸、异亚油酸所引起的,用选择氢化的方法可以将亚麻酸含量降至最小,同时避免了异亚油酸的生成,可基本消除大豆油的“回味”现象。

    精练过的大豆油在长期储藏时,其颜色会由浅变深,这种现象叫做“颜色复原”,大豆油的“颜色复原”现象比其它油脂都显著,而油脂自动氧化所引起的复杂变化可能是其基本原因。

    大豆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大豆油的消化率达98%,油中还富含维生素E和A,故其营养价值较高。大豆油大量用于烹任和制造人造奶油。工业上大豆油用作油漆、油墨、高级润滑油、人造奶油、人造羊毛、人造纤维的原料以及医药上的补养药品。大豆油还有防腐性能,可作桐油、亚麻油的代用品。

    二、我国豆油生产情况

    我国豆油生产分布面较广,除西藏、青海外,国内其他省区均或多或少有大豆油生产。作为豆油压榨的原料大豆,其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也对豆油产量产生一定影响,不过目前用于榨油的国产大豆比例较低。东北地区是大豆油的主要产地,当地居民主要食用大豆油。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新建了很多大豆油生产厂。东北大豆出油率一般为17%,高于其他地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大部分榨油厂主要使用东北大豆或进口大豆榨油,近年来,许多沿海榨油厂都倾向于使用进口大豆加工豆油。此外,农村还有许多农民自己加工、消费豆油。1999年以前,我国豆油产量基本上处于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豆油产量为65万吨,1999年达到了195万吨,8年时间增长了13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6万吨。从2000年开始,我国豆油产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几乎每年都会刷新历史纪录。2004年我国豆油产量达到了480万吨,较1999年的195万吨增加了285万吨,1999—2004年平均每年增长57万吨。预计今年我国豆油的产量将达到570万吨,将再度刷新历史纪录。

    国内豆油产量不断增长与我国大豆进口量大幅度增长密切相关。1999年以后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增长明显加速,致使2000年和2001年我国豆油产量分别达到了290万吨和365万吨,较1999年的195万吨显著增加。2002年我国正式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这一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仅为1131万吨,较2001年的1394万吨减少263万吨,减幅将近两成。受此影响,2002年我国豆油产量为360万吨,基本保持上年水平。2003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再度迅速增加,达到了2074万吨,较2002年增加943万吨,增幅达83%。2004年国际大豆价格大幅回落,国内榨油厂亏损严重,同时因种衣剂大豆事件加强了质检力度,当年大豆进口量有所降低,国内豆油产量增速出现减缓,但仍达到创纪录的480万吨。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大豆2398万吨,同比增长33%,进口大豆数量大幅增长导致国内豆油产量激增,国产大豆在榨油消费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6年大豆榨油消费中进口大豆所占的比例仅为13%,而国产大豆比例则高达87%,1999年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所占比例分别为38%和62%,至2004年,进口大豆所占比例已高达76%,而国产大豆所占比例则下降到了24%。

    三、我国豆油消费情况

    豆油消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直接食用、集体和个体商业用油、食品加工用油、工业及医药等其他用油。影响豆油消费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人口数量(农村、城镇)、人口结构及流动(南方、北方)、支出结构的变化(替代油脂、消费者偏好、通货膨胀)、食品业及工业、医药事业的发展水平和价格(豆油价格、替代油脂的价格)。我国的豆油生产受消费者偏好影响较大。历史上市场流通的主要豆油品种是二级豆油,它是毛豆油经过脱胶制成的可供食用的初级豆油,消费区域遍及全国。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调和油和色拉油的需求增长较快,由于大豆油制作色拉油工艺比菜籽油简单,所以随着色拉油消费量的增加,对大豆油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豆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我国大量进口大豆和豆油之前,菜油是我国消费量位居第一的植物油,豆油的主要消费地区是在北方。但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大豆压榨厂的快速崛起,豆油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豆油对传统菜油市场的渗透也逐步加强,菜油传统的消费地位在弱化。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油脂配额不断增长,国内豆油的进口大幅增长,而与此同时,菜籽和菜油的进口却因国际油菜籽和菜油的价格高企而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从各个油脂品种的消费量来看,2001年以前,各品种植物油在消费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变化并不显著,2001年市场份额从大到小依次为:菜籽油、豆油、花生油、棕榈油、棉籽油、小品种油。2001年以后,豆油和棕榈油消费份额明显增长。随着国内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的急剧膨胀,大豆进口持续增长,加上国内豆油进口的增长,豆油的消费量增长迅速,国内豆油的市场份额在2002/2003年度发生决定性变化,豆油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大油脂消费品种,同时也成为影响国内油脂行情的首要品种。至2004年,各品种油消费份额由大到小的排序则变为: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小品种油、棉籽油。

    我国豆油食用消费数量在2000年以前基本处于一个缓慢的增长态势,1996年豆油食用消费量为186万吨,至2000年食用消费量上升到了257万吨,1996—2000年豆油食用消费年均增加量为18万吨。2000年以后,豆油食用消费量出现快速增长,2004年达到了620万吨,2000—2004年食用消费年均增加量为91万吨。目前,预计今年豆油食用消费量为690万吨,较2004年增加70万吨。

    豆油除食用外,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我国每年也出口少量的豆油(下面的分析将豆油工业消费、出口消费及其他消费一并列入工业及其他消费)。除1997年之外,1996—2004年豆油的工业及其他需求总体呈现出一种缓慢的增长态势(1997年工业及其他需求之所以出现明显增长,是因为这一年我国豆油出口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5.6万吨的水平)。1996年我国豆油及其他消费量为40万吨,2004年上升到了70万吨,1996—2004年豆油的工业及其他需求平均年增加量为3.7万吨。目前,预计今年豆油工业及其他消费量为70万吨,与2004年基本持平。

    四、我国豆油进口情况

    我国油料市场于1993年开放之后,国内食用油消费容量得以充分释放,其中豆油需求量的增长幅度可谓突出。据历史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豆油市场的整体消费需求呈现明显的递增势头,其中1999/2000年度国内豆油消费总量仅为305.1万吨,而到2004/2005年度已达到752万吨。在我国豆油市场供给量中,进口豆油的比重大约为38.5%。

    尽管近年来国内大豆压榨能力急速扩张,但由于实际供应量增加幅度相对缓慢,使得我国食用油整体产需缺口一直存在。据行业统计资料显示,1993—1995年,食用油产需缺口为250万—300万吨,而1998—2000年缺口增至400万吨。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3年来,随着植物油需求量的急剧增加,2003—2004年这一缺口已经达到了550万吨左右。与此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国产大豆供应量同比持续增长。据预测数据显示,2004/2005年度国内大豆总产量达到了1810万吨(超过2003年,再破历史新高纪录),折油为529.7万吨,但仍无法满足庞大的豆油消费量(当年预测值为765万吨)。因此,进口大豆逐渐成为我国豆油市场供应的主要原料来源。

    由于进口南美毛豆油价格相对低廉,加之国内精炼油厂近年来不断扩建,致使毛豆油和糖炼豆油进口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在国内豆油生产领域中,除了将大豆作为其加工的直接原料以外,进口毛豆油也可作为一级豆油(大豆色拉油)的加工原料,主要通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完成精炼工序,而在少数情况下,国内买家还会直接进口精炼豆油。

    1996—2001年,我国豆油进口量逐年下降,特别是2000年和2001年下降态势更为明显,而在2001年以后,我国豆油进口量又迅速增加。2001年之前我国豆油进口量之所以出现下降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在2001年以前(包括2001年),我国对植物油进口管理较为严格;二是2000年和2001年我国大豆的进口数量出现明显增加,对豆油进口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受以上两方面因素影响,2001年我国豆油的进口数量仅为7万吨。2002年我国对植物油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制度,豆油配额内关税由原来的13%降到9%,同时,豆油配额数量也逐年增加,这使得2002—2004年我国豆油的进口数量连续3年大幅增加。2004年我国豆油进口数量达到了252万吨,较低谷阶段的2001年进口量增加了245万吨。今年由于进口大豆数量大幅增加,国内豆油价格与国际市场长期处于倒挂状态,进口豆油数量明显下降,预计今年我国豆油进口量为180万吨,较2004年减少72万吨,减幅接近三成。

    五、本年度我国内豆油市场情况

    今年年初至今,国内豆油价格总体处于下降通道之中,国内与国际市场价格倒挂现象时常存在,国内油脂市场需求始终难以有效启动,即使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反弹也不能有效拉动国内价格。1月至8月期间,我国食用油市场价格呈现了从年初高点的快速直线回落走势。到8月19日达到年内价格低点,河北、京津地区四级豆油的油厂出厂价格为5150元/吨,较年初的5980元/吨下降了13.9%。8月底9月初,在国内市场由于中秋和国庆节日来临备货而需求增大和国际市场豆油价格上涨配合作用下,国内豆油价格出现一波明显的反弹行情。河北、京津地区四级豆油的油厂出厂价格为5200元/吨,反弹幅度接近1%;一级豆油出厂价格河北、京津地区为5430元/吨,反弹幅度达到3.8%。9月下旬,由于国际市场豆油期价大幅上涨,国内与国际市场豆油价格倒挂现象非常严重,国内四级豆油出厂价格已明显低于进口毛豆油到港成本。9月中下旬,油厂采购基本结束,豆油价格再次振荡回落,第三季度末国内各地豆油价格基本降至此次反弹前水平。自今年3月份起至10月中旬,进口毛豆油到岸成本价虽然起落频繁,但基本上处于四级豆油价格之上。受此影响,我国前三季度进口豆油数量已较去年同期出现明显下降。进入10月以后,食用油脂市场低迷。由于禽流感疫情在11月份不断蔓延,对国内家禽养殖业和饲料业造成重创,从而严重影响豆粕的市场需求,导致豆粕现货价格持续出现回落,令油厂加工利润大幅缩水。油脂加工厂家为了控制生产风险缩量生产,同时供应厂家也因豆粕价格的下滑而相应提高豆油出厂价格以减少亏损,从而给国内豆油价格的提升带来一定支撑,国内豆油价格于11月中后期达到了5500—5600元/吨,涨幅达300元/吨以上。11月下旬,国内禽流感疫情得到控制,中间商和终端用户需求全面疲软,油厂开工局部增多,加上原料加工成本下降,令豆油市场价格小幅回落。在跨入12月份之际,国内豆油价格出现了高位回落走势,东北地区一级豆油价格下跌到了5600—5620元/吨。

    六、现阶段国内豆油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豆油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前期国内豆油价格涨势过猛,前不久东北地区四级豆油价格一度上涨到了5500元/吨,一级豆油价格上涨到了5800元/吨,与棉油、菜油差价接近1000元/吨,之后价格适当回落应该在情理之中;二是11月份船期的20万吨进口毛豆油陆续到岸,给国内豆油市场带来冲击;三是在北京年内举行的第七次粮食交易会中,竞价销售了1.5万吨国储进口毛豆油,成交价仅为4670元/吨左右,这引导国内豆油价格走低;四是随着前期豆油价格迅速上涨,油厂有利可图,黑龙江九三、大连九三、北京汇福等国内大型油厂纷纷恢复生产,国内豆油市场一度供应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五是长期以来豆油市场内强外弱,国际市场豆油价格连续下跌造成国内贸易商恐慌性抛货,这也给市场带来压力。

    七、我国豆油市场行情后市展望

    预计近期国内豆油市场价格仍将延续跌势,原因如下:

    第一,国内豆油供应充足,进口大豆、豆油数量增加带来不小压力。前一时期,由于国内豆油价格涨势迅猛,压榨利润可观,各地大型油厂在大豆原料成本低廉、供应充足的情况相继开机,再次将大量豆油推向市场。与此同时,华北地区国储部门为轮库,多次低价抛售毛豆油,加之各港口大量进口毛豆油到货,国内豆油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限制了价格的继续上涨。近期,我国进口大豆仍保持较高的到货量,港口进口大豆库存出现稳步增长的势头,当前库存已突破了250万吨。而且,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国际海运费不断走低大大降低了我国进口大豆的成本,现阶段进口大豆到港价已经下调到了2600元/吨。另外,最近数周来国内买家明显加快了采购南美豆油的步伐,估计12月份到明年初,将会有不少定价低廉的南美豆油运抵国内市场,仅12月份南美对我国装运的豆油数量就可高达20万吨到25万吨。大量廉价进口大豆、豆油的到货将给国内豆油市场带来冲击。

    第二,禽流感疫情明显受到控制,厂商大幅提价的空间有限。进入11月份以来,因禽流感肆虐,豆粕价格低迷,国内油厂大豆压榨亏损严重,多数油厂因此纷纷进入停产或减产阶段。12月14日,我国首席兽医官、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已经有23个疫区解除了封锁。由此可见,近来我国禽流感疫情的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对养殖户和饲料加工企业的利空压力得到相应缓解,豆粕需求在后期将增加,这会刺激油厂开机率提高,豆油供应将增加,短期内厂商继续大幅提价的空间有限。

    第三,“长假效应”短期内难以明显显现。由于临近春节,12月份国内油厂逐渐进入豆油集中备货期,市场需求有望放量增长,但我们对节前备货不宜过于乐观。由于前期豆油价格短期强劲反弹,终端用户尤其是中间商观望心理较强。此外,小包装精炼食油的总体行情年比更趋低迷,也令散油和进口原油的销售迟滞,不少大型油脂企业反映,对桶油的灌装备货进度当前较往年同期清淡了不少,预计元旦、春节的“长假效应”短期仍难以显现。

    第四,关税减让和取消植物油关税配额均对豆油市场构成利空。我国财政部12月13日发布公告称,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将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进一步降低100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这意味着2006年之后,豆油进口成本将会下降。与此同时,明年我国还将取消植物油关税配额,植物油进口环境将更加趋于宽松,没有配额的限制,有条件进口植物油的企业数量会明显增多,虽然国家对申请进口的企业的资格进行了限制,但是能达到标准的企业依然众多,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正在加快渗透中国市场,今后进口毛豆油入关更加容易,这将影响人们的看涨心理。

    综合分析,在供应充足,成本低廉的情况下,配额管理的放开,进口关锐的削减,给国内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利空作用,将有效限制豆油价格的上涨空间,但不久之后在国内豆油市场迎来节前采购高峰期时,价格有可能止跌企稳,预计后市国内豆油市场仍将以小幅振荡为主。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