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常清:不能为防止摔跤限制期货业长大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11-28  
     应尽快培育大型机构投资者,谨防外国机构决定中国价格

    常清,经济学教授,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期货理论家、实践家。现任中国期货协会副会长。常清博士曾是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国家体改委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成员,主持过国内多家交易所和经纪公司的创办工作。常清在期货界是面对媒体最多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做两件事:一是著书立说,培养学生;二是在金鹏期货公司统帅交易团队。金鹏之所以成为期货市场上最活跃、最具号召力的经纪公司,与身为董事长的常清之努力密不可分。

    近期,中航油做空油价和国储局抛铜事件引起国人对期货市场的关注,这两起期货套保受损事件,在期货界业内也引起反思。随着中国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期货市场也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同行的目光。但是目前国内的期货市场却不尽人意,转轨时期的中国期货业如何面对当前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著名期货专家、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金鹏期货董事长常清教授。

    日益开放的中国经济,面临的是无形的“新的经济世界大战”,即高端金融资本统治中低端工业资本和贸易资本的国际定价权之争。常清指出,甘愿成为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低端(薄利的“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将彻底丧失发言权。

    记者:目前中国期货市场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常清:新一轮经济增长,使得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 ,也就是“世界加工厂”,并奠定了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是,中国期货市场又有别于欧美市场,尽管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国家,但却与欧美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有所不同,突出的一点是有悖于“生产加工中心——贸易定价中心——金融交易中心”这一经济发展规律,中国的加工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定价贸易中心仍然在欧美,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话语权,所以形成了中国需要的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出口加工制造品价格不断下跌的局面。

    我国的期货市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但由于种种原因,“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迄今为止,仍然不能成为国际性的定价中心,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不相称,可以说,当前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记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什么呢?

    常清:目前的中国期货市场国际竞争力有限,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国有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已严重不适应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而广大的民营企业规模化程度也还有待提高。国企参与期货市场缺乏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官僚化决策机制不适应市场的变化,甚至连必要的套期保值也缺乏动力,期货市场赢利皆大欢喜,期货市场出现正常的套保亏损害怕承担责任,更不用说大的企业为了整体利益联合起来,在国际期货市场上争夺定价的话语权。而民营企业大多缺乏拥有话语权必要的条件,参与市场竞争,力量有限。

    第二:期货市场价格早与国际市场接轨,但市场规则没有按照国际惯例运行。加入WTO之后,我国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基本上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完全接轨,但是国家有关部门仍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来管理市场,往往导致决策层始料不及的效果。如在国际大豆期货市场价格低迷时限制进口,而放开进口时期货价格已高达每蒲式耳10美元的天价。

    第三:现有国内期货市场的品种有限和市场存量有限。我国的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很少,许多国民经济发展急需要保值和定价的品种很难上市交易,品种的上市机制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同时,期货交易所的官办体制决定了“风险管理第一、市场发展第二”的思维,使得期货市场迄今为止还没有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1995年全年成交量为63612万手,2004年才30569万手,交易量不足1995年的50%。

    第四:中国的期货经营机构处于弱小状态,经营十分困难。投资者群体以散户为主,缺乏机构投资者,要想成为定价中心,期货经营机构必须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目前这一套管理的思维和方法使得经营机构都是“小老树”,没有营销手段和发展的条件。经过几年的治理整顿,期货市场的管理以防止大户操纵为出发点,因而不可能出现象国外那样的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记者:现在海外资金开始进驻中国期货市场,未来中国的期货市场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您怎么看待?

    常清:对于未来,我则感到相当忧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之一,中国需要大量能源、原材料以支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这令中国因素成为世界贸易金融领域中影响价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种因素,经国际市场反映后往往变形,甚至过度反应。其后果就是,全世界的能源、原材料价格飞涨,而对这些产品有很大需求的中国,实际上是买了全世界经济复苏、增长的单。一些出于经营需要必须进行套期保值的民营资本,都是到国际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这样国内市场变成了中小散户的市场。近两年,外资出于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开始进入中国期货市场。由于外资机构规模大、经验多,外国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价格。

    对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在贸易金融领域的竞争是一个方面,还要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定价权的竞争将涉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本问题。

    记者:您作为国内期货专家,您认为现在中国期货行业应该如何应对?

    常清: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实质性提高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有关部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勇于参与国际定价权的竞争,而不只是固守于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收入和国外商品市场份额等实物性经济指标的数量增长,才能使已成为经济大国的中国真正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暴涨,最大的受益者不是OPEC等石油生产国,而是掌握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定价权的美国及跨国金融贸易组织。

    其次,培育市场大机构投资者。要吸引大型国企参与国内期货市场套保业务,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大型金融贸易机构,成规模地进入期货市场,允许通过市场淘汰和兼并形成各种形式的期货基金,并大力培育中国的民族资本成为机构投资者。

    然后按国际惯例完善有关期货市场的法规建设。由于现有期货监管法规大多为计划经济时期和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制订,导致目前期货市场结构的畸形发展,修订有关法规已迫在眉睫。

    记者:国内市场对股指期货的呼声从未间断,您怎么看待股指期货?

    常清:股指期货在国内市场运行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期货行业内外方方面面为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品种已经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其中涉及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研究、开发、宣传以及试运行等。相信随着股指期货推出,我国金融市场将迎来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我国期货等衍生产品市场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契机。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