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
一方面,国际市场全球大豆产量增加。由于美国和阿根廷两大主产国产量增加,05/06年度全球大豆产量10月预测调增了400万吨以上,即从9月的2.1672亿吨调增至2.2087亿吨。虽然消费量也跟着上调,但幅度有限,增加的产量大部分转入了库存,期末库存预计从9月的4492万吨上调到4741万吨,为最高库存纪录。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预计,美国新豆的结转库存为2.6亿蒲式耳,比上月预测的2.05亿蒲式耳增加了5500万蒲式耳,期末库存还略高于上年度的2.56亿蒲式耳。这是美国大豆期末库存在连续数年下滑后连续第二年增长。另外,05/06年度全球油籽产量预计为3.849亿吨,比上月预测增加5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70万吨。
二方面,国内市场进口大豆增加。目前,我国进口大豆库存仍高达330万吨左右。9月份的进口到货量为194万吨。04/05年度(10-9月)的累计到货量为2494万吨。10月上旬,国内的进口大豆到货比较少,不过,整个10月份的到货量估计在180万吨上下,其中有150-160万吨的南美豆。由于进口成本低廉,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型油脂企业进口大豆库存远超去年水平,因而这些企业不会象2003年秋天那样抢购国产大豆。
三方面,新豆上市,种植成本增加,豆农惜售。今年以来,由于国内化肥、柴油、农膜、农药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造成豆农生产成本的增加。当大豆价格低于农民的心理预期时,豆农出售大豆的意愿就会减弱。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大豆市场面临一定的供需压力,表现为供给相对充足,需求相对转弱。因此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因素的相对影响。
一是产量下降,供给主要依靠进口大豆
据预测,今年我国大豆总播种面积为950万公顷,同比下降0.93%。大豆总产量预计为1680万吨,同比减少3.47%。而国内大豆需求总量在4000万吨左右,因此,产需缺口继续扩大到2400万吨左右。
二是国内进口大豆数量与价格决定国内大豆市场行情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进口大豆数量达到187万吨,较上年同期提高29.3%;2005年1至9月份进口大豆1953万吨,同比提高39.9%;预计全年大豆进口量将达到2400万吨以上,同比增加200万吨以上。由于国内供给主要依靠进口,因此进口大豆的数量与价格就决定了国内大豆市场行情。
三是大豆加工压榨需求状况决定大豆进口数量
我国每年国产大豆中约有50%用于食用。如果我们以05年国产大豆1700万吨的产量计算,扣除种用、消耗和出口部分后,国产油用大豆的供应量预计在700万吨左右,从近两年大豆需求量来看,大豆加工压榨量大体在3800-4000万吨左右,因此,进口量需保持在某些方2200万吨左右才能满足国内加工压榨需求。近几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仍在进一步扩张,目前国内大豆加工压榨能力已经达到7000万吨左右,近两年实际加工压榨能力在3800万吨,因此大半部厂家开工不足,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更是如此。所以国内大豆产品需求决定了大豆加工压榨需求,而大豆加工压榨需求又决定了大豆的进口数量。
四是运输状况和其他因素决定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使用比例
国内油用大豆基本上产自东北,而东北地区运输历来紧张,因此东北大豆外运相对困难,成本很高,加上国产大豆品质相对较差、出油率较低,而国内油脂加工厂又多建在沿海地区,国外大豆品质较高,运输也方便,运费较低,结算便捷,进口大豆出油率较高,因此,油脂加工压榨商均基本上使用进口大豆。这就使得进口大豆使用量不断增加,而国产大豆使用量不断减少,部分国产油用大豆继续转向食用方面。
五是禽流感疫情对大豆市场的不确定影响
近期,CBOT大豆期货市场受豆油疲势拖累和担忧在致命的禽流感扩散之际豆类产品的需求可能下降而收低,禽流感引发的忧虑令豆类产品普遍承压。
据悉,国内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珍禽养殖场发生了H5N1禽流感疫情,并称经卫生等部门采取紧急免疫和封锁等防控措施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现新的疫点。
目前,一些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严重,我国正处在秋冬高致病性禽流感高发季节,形势十分严峻。如果禽流感暴发,养殖业将遭遇严重打击。由于大豆的下游产品之一的豆粕主要是用于养殖业的饲料。在市场遭受欧洲禽流感的沉重打击的同时,国内也出现禽流感疫情,这对国内豆粕消费需求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对豆粕及大豆价格的压力也较大。
六是国际市场因素影响进口大豆价格
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产量和库存数据虽然低于预期,但报告也显示全球大豆供应依然充足,当前面临北半球大豆集中上市的压力,因此短期内大豆仍然面临供给方面的压力较大,国际市场行情近期难以再大幅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