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割质量标准上看,黄大2号合约为湿基含油率,而1号合约为纯粮率,交割标准的差异决定了2号大豆合约的市场定位是以榨油用大豆为主,而1号合约则以食用为主.为了充分反映出榨油用大豆市场的供求关系,体现出高油高价的原则,黄大豆2号合约的湿基粗脂肪含量要求为大于等于18.5%,替代品的粗脂肪含量大于等于16.5%且小于18.5%,替代品对标准品的贴水为120元/吨; 黄大豆1号合约为了体现出食用大豆市场的供求关系,则以国标三等大豆为标准品,国标一、二等大豆采用升水交割的方法.由于进口大豆中湿基含油率在18.5%以上占有七成左右的水平,其余部分也可达到16.5%以上,而国产大豆中有九成的含油率在16.5%-18.5%之间,这样从大豆的油用角度看,黄大豆1号合约的市场价格会较黄大豆2号合约贴水120元/吨的水平.
从交割标的物看,黄大豆1号合约限定了只能以”非转基因”大豆为标的物,而黄大豆2号则对此没有要求,这就决定了黄大豆1号合约的交割品绝大多数只能是国产大豆,而黄大豆2号合约的交割品则可以国内外各地生产的大豆.这里除了说明黄大豆1号合约的可交割数量远远小于黄大豆2合约之外,更能说明1号大豆存在着潜在的”非转基因”概念.由于”非转基因”大豆具有自然、环保的优势,当市场在某一时期炒作”非转基因”概念的情况时,黄大豆1号合约升水价值将会体现出来.
损热粒是影响黄大豆2号合约市场定位的又一因素,合约规定了标准品的损伤粒小于等于3%,热损粒小于等于0.5%,替代品的损伤粒小于等于8%,热损粒小于等于5%,替代品对标准品的贴水为30元/吨,而黄大豆1号合约则对此没有什么要求.由于国产大豆的损伤粒较高,大部分在6%左右,这样从损热粒的要求上看,1号大豆需较2号大豆贴水30元/吨.
考虑到国外大豆主要以散装方式进口,而国产大豆则主要是以包粮方式进行流通,所以黄大豆2号合约在规则设计上采用了散粮和包粮并行的方式,这兼顾了进口与国产大豆流通的需要,其合约价格为散粮价格,不含包装物价格,与此相比,黄大豆1号合约的包装物价格却包含在合约的交易价格之中.按交易所的交割细则看,包装物数量按每吨11条麻袋计算,麻袋重量按每条0.9公斤计重,则每吨麻袋重约9.9公斤,每吨大豆中约有1%的麻袋重量,这就使得黄大豆1号合约在麻袋的重量上与2号大豆相比需贴水约1%.
相对于黄大豆1号合约采用集中交割所不同的是,黄大豆2号合约在交割制度上引入了期转现和滚动交割等实物交割的方式.由于实物交割的时间跨度较长,尤其是期转现,其期限更是为该合约上市之日起至交割月份前一月倒数第三个交易日,这将使得期货交割与现货交易在行为方式上更为接近,也使得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的价格结合的更为紧密.由于期转现可以分为标准仓单和非标准仓单,而非标准仓单期转现是不收交割费用的,这样就使得企业参与交割的方式更为灵活,交易成本也将会降低,从而激发现货企业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来的积极性.市场交易的活跃,将会使得黄大豆2号合约更为贴近现货市场,其与黄大豆1号合约间的升贴水变化的区间也将会更为明细.
从成本因素看,黄大豆1号合约会受到国内大豆的平均种植成本的影响,在大豆的市场价格处于低迷阶段时,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同样,黄大豆2号合约也会受到出口国离岸报价及国际海事运费波动的影响.相对于国内大豆的种植成本,进口大豆的到岸成本的变化因素更为频繁,其不确定性因素也更多.
季节性差异是影响到2号大豆与1号大豆间价格相对价格变化的另一因素,由于南北半球大豆的生长期存在着地理上的时间差,当北半球的大豆市场在每年的二、三季度处于供给相对紧缺的时期,南半球却正处于新豆上市的高峰时期,黄大豆2号合约的广泛性决定了黄大豆2号的供给市场将会处于全年相对均衡的状态.相比之下,黄大号1号合约的供给却仍然受制于大豆生产期的季节性制约,合约设计的广泛性为黄大豆2号合约在国内大豆生产处于青黄不接可能出现的相对弱势提供了可能.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符合黄大豆1号交割标准的国产大豆经过贴水处理后同时也能够满足黄大豆2号的交割标准,这样对于那些拥有国产大豆的企业来说,他们可以根据1号大豆和2号大豆合约价格之间的差异进行选择性的仓单注册,这一行为方式将会在客观上增加大豆在两个商品间的流动,以市场行为来修正两个商品间的不正常价格差异.当价差的波动达到另一种过犹不及的程度时,大豆物品又可产生反方向的流动,使得两个商品间的价差向另外一个方向波动,如此往复循环,不断推动两个商品价格的强弱转换,而市场正是在这样的循环波动中发挥其发现价格的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