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大豆多空分歧加大 预计下跌趋势延续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9-14  
     进入8月份,期盼已久的美国大豆主产区的降水终于来了,但CBOT大豆下跌的脚步却迟疑起来,目前CBOT大豆在600美分/蒲式耳附近徘徊,而多空双方的分歧再次加大。

    中国大豆需求源自何处?

    据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正在组织一次关于中国饲料需求的专项调研活动,起因就是中国大豆的进口量与中国饲料的豆粕需求之间明显地存在着差异,据说这个差异体现在大豆使用量上有200多万吨。可以说,这个问题确实是困扰业内人士的一个老问题,之所以称之为“老问题”是因为中国的国土确实太大了,在中国市场调研和信息发布体系尚未完善之前,要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确实很大。

    从去年10月到今年7月,海关统计的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为2114万吨,预计8月和9月大豆进口量分别为235万吨和200万吨,那么整个2004/2005年度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有可能达到2549万吨,而2003/2004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1700万吨,增加了849万吨,这意味着中国今年的大豆进口量猛增了50%!如果国内的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也会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如果每一个猪圈里突然增加了50%的猪,这可是一件蔚为大观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国内要进口这么多大豆?这些大豆又跑到哪儿去了呢?问题所在很可能就是投资冲动。目前全国共有日处理大豆2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169个,总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大豆23.37万吨,按300个工作日计算,折合年加工能力7010万吨。2004年国产大豆1800万吨,大约有900多万吨用于榨油;同年进口大豆1690万吨。2004年我国大豆压榨业的原料供给为2600多万吨,远远低于每年7010万吨的大豆压榨能力,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同时压榨行业的一些巨头仍在不遗余力地在各个口岸和南方地区上马新的项目。一方面是饲料需求恢复缓慢,另一方面是新的产能不断开启,小规模的压榨企业正面临着生死挑战。压榨企业“薄利多销”的竞争策略,一方面带动了大豆亢奋的进口,一方面也使得自身的压榨利润大幅缩水,表现在终端产品价格上就是持续的低迷和疲软。进口的大豆不会消失,它要么通过下游产品低价倾销出去,要么变为库存转结到下一个年度,但无论怎样,都会对中国的大豆市场形成不小的压力。

    美国基金下一步动向

    美国基金在此轮大豆下跌的行情中虽然减少了多头头寸,但其做多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也许基金的态度坚决自有坚决的理由,但大豆图表上顺畅的下跌通道似乎昭示着基金的态度“一反常态”。

    截止到9月5日,CBOT大豆总持仓为330423 张,比前一周增加了7912张。其中,基金持有多单 52364张,增加3109张;持有空单33427 张,增加4432张;基金持有净多单18937张。很多分析人士指出基金持仓正处在一个“中性”的位置,但美国基金对大豆市场的反应有点迟疑和滞后,我们不要忘记,正是国际指数基金充当了上一波大豆上扬的主力军,而现在戏已经演完,而基金却不肯谢幕。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指数基金的一揽子买入和退出计划可能是让基金在大豆市场继续逗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个篮子里原油和金属还没有真正下跌,如果能源和基本金属等商品的下跌趋势一旦被确立,那么国际基金将毫不犹豫地斩去大豆多单。能源和基本金属等商品的走势尚存有很大的变数,这也给我们把握基金下一步动作带来困难,所以我们在盯住大豆走势的同时,余光应瞄向那些让全世界都烦躁不安的品种。

    预期向纵深展开

    既然矛盾无法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开它,我们发现市场的预期正向纵深发展,其中包括本年度北半球新大豆产量和明年的南美大豆种植情况的预期。去年的这个时候市场开始炒作早霜题材,但今年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在大豆需求相对疲软的情况下,即将面临的收获压力会压制市场对“早霜”的想象能力。分析师认为9月份美国USDA的月度供需报告会调高大豆产量的估计,平均预测大豆产量为28.11亿蒲式耳;平均单产38.9蒲式耳/英亩,而在8月份报告中,美国农业部预计大豆产量为27.91亿蒲式耳、平均单产38.7蒲式耳/英亩,市场分析师们偏空的看法基本可以反映出目前市场对这一题材的冷漠。虽然USDA会给出2005/2006年大豆供求关系的预测,但如果指望现在就开始发挥南美题材的作用还是有点远,因此根据惯性定律,大豆的下跌趋势还要延续。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