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建立棉花和大豆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9-13  
     在入世过渡期,我国部分重要农产品的进口发生了明显变化,已对某些产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总结入世3年来的经验,对于理清在WTO框架下发展我国农业的战略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入世后重要农产品进口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入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多数重要农产品进口量对国内生产影响不显著,但个别产品影响不容忽视。从大宗农产品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例来看,入世3年来小麦进口量占总产量的平均比例为3%,大米仅为0.3%,玉米几乎为零。而入世前3年小麦、玉米和稻谷的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9%、12%和5%。入世后谷物类粮食的进口量占产量的比例,明显低于入世前相应产品产量的平均波动幅度,表明粮食进口量的大小未超过国内产量的波动幅度,对国内生产影响不大。但是,过渡期末棉花进口对生产影响陡增。入世后棉花进口量占产量的平均比例高达17.7%,比入世前棉花产量平均波动幅度13%高4.7个百分点。对国内产不足需的大豆来说,入世后大豆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平均比例为105.2%,远高于入世前大豆产量5%的平均波动幅度。入世后我国大豆进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国内加工需求的大幅增加造成的,国内产量并没有绝对减少,而且还小幅增长,但抑制了国产大豆的大幅度增产。

    谷物价格未受到进口产品的明显挤压,但棉花和大豆价格在过渡期末受到进口冲击。以上年为100的集贸市场价格指数,2002年三种稻谷平均为93.4、小麦和玉米分别为96.5和95.2,比入世前的2001年下降;但2003年稻谷、小麦和玉米的集贸市场价格指数分别为105.1、107.6和111.3,已高于入世前2001年的价格水平,2004年比2003年又有上涨。可见入世后伴随国际谷物价格的上涨,我国谷物价格也随之上涨,进口未影响国内粮价。2005年部分地区稻谷、小麦价格虽然明显下跌,但主要是国内粮食增产而非进口打压所致。相比之下,棉花价格指数从2003年2月的12000多点,曾一路飙升到2004年2月的17700点左右,涨幅超过40%;但在2003年10月追加50万吨棉花配额以及棉纺需求因高价萎缩等因素影响下,棉花价格指数又一路暴跌到2004年7月的13400多点,跌幅近1/4。大豆的集贸市场价格指数从2002年的97.8上升到2003年的124.5;但从2004年开始,国内大豆期货价格巨幅波动,从最高4100元/吨跌到2600元/吨,跌幅高达36.6%。可见,进口棉花和大豆通过打压国内棉价和大豆价格而冲击国内棉花和大豆生产。

    入世对农民就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领域的农民就业未发生显著变化。1993~2004年,我国农林牧渔的劳动力就业总量呈现出波浪式递减态势。入世前农林牧渔劳动力的平均波动幅度为0.7%,波动人员达248.73万人。入世后我国农林牧渔劳动力平均增长率为负2.4%,高于平均波动幅度。这并不能证明农业生产者就业受到入世的明显冲击。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得到更快发展,吸纳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也是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的原因。因此,农业部门农民就业的减少,主要受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对农民吸纳的影响,而不是入世排挤了农民就业。这从我国入世过渡期失业率并未上升,相反,东部沿海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民工荒”得到进一步佐证。

    入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民的农业收入未受到加入世贸组织的明显影响。入世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7.5%,扣除物价上涨的平均增长率为5.3%,高出入世前平均增长率两个百分点。2002年农民来自于农林牧渔业的人均纯收入仅微增0.8%,为8.87元/人;2003年增加2.2%,为19.1元/人。而入世前3年农民农林牧渔业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波动幅度为2.5%,达27.32元/人。入世后的2002和2003年农民农林牧渔业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都低于入世前3年平均波动幅度,未超过正常的波动范围,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民收入的增减无显著影响。

    入世过渡期政府应对WTO挑战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关税配额双重管理的机制不顺,运行效率低。有关部门按照产品的重要性,将完整的关税配额农产品做了切分。相关部门在受理农产品配额申请时,要在委托机构和授权机构的不同层次,不断地进行互相抄报信息,及时进行工作协调。不仅在制定规章时显得重复、冗长,而且大大增加了有关部门间信息沟通的环节和流通量,协调难度加大,交易费用上升,运行效率下降。

    二是部分产品过渡期结束后配额管理终止,替代的进口调控手段尚待准备。天然橡胶已于2004年取消了进口配额,届时只保留20%的进口关税。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于2006年起,也全部取消关税配额,只保留配额内9%的进口关税。如果在出口国不公平竞争下,向我国大量倾销食用植物油和天然橡胶,而我国又缺乏替代的进口调控手段,那么相关产业就面临着巨大冲击,产业安全令人堪忧。

    三是国营贸易运行效率不高,数量预警型调控受到挑战。政府根据经验预测结果,对一些农产品设立进口计划控制目标,当实际进口量接近或超过预期进口目标时,政府就会启动相应的进口调控手段,避免国内市场受到大的冲击。但是由于我国的调查手段落后,统计数据不能很好反映真实情况,预测往往偏差较大,设立的进口计划控制目标也容易走样。

    四是大豆和棉花的产业安全越来越受到进口的低价补贴产品的威胁。2004年大豆的巨量进口和棉花的巨幅进口,大豆和棉花价格的大起大落,使我国千家万户小而散的棉农和豆农对下一年的生产无所适从,盲目地在市场中随波逐流,剧烈的市场波动使我国棉花和大豆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因我国进口的美国大豆和棉花几乎占了一半,进口大豆和棉花的威胁实质就是美国大豆和棉花的威胁。因为美国大豆和棉花凭借政府的大量补贴,在原本高质量竞争力的基础上,又平添了低价格竞争力的优势,可谓如虎添翼,对我国大豆和棉花产业构成长期威胁。

    有关政策建议

    尽快建立一体化的农产品关税配额制度

    第一,分步或一步到位合并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机构。第二,建立宏观调控部门与农产品进口管理部门间的高效互动机制。宏观调控部门根据价格、供求、储备等情况发出调控指令,协调关税配额管理、质检、海关等农产品进口相关部门的行动,这些部门又将农产品进口调控信息及时反馈宏观调控部门,通过高效率的互动反馈机制,以实现重要农产品进口的宏观调控目标。

    尽早完善储备天然橡胶和食用植物油进口调控的应急措施

    第一,逐步建立天然橡胶和食用植物油价格、进口量和产量等的信息监测网。第二,尽快培育和健全天然橡胶和食用植物油的全国性、区域性行业协会。第三,拟订好反倾销、反补贴的应急预案。通过信息监测网发现天然橡胶、某种食用植物油可能存在倾销和可诉性补贴,及时通知行业协会及有关代表性企业,政府接受非政府组织的申请,联合启动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

    尽量降低国营贸易中的垄断程度,从数量预警型调控转为价格预警型调控

    第一,淡化重要农产品进口中“战略物资必须由国有企业垄断进口”的观念。加入WTO后要逐步削减粮食、棉花等产品进口的“战略性”,树立“只要是有资质、信誉好、达到经营规模标准的企业,就能承担国营贸易职责”的理念。要避免一些国有企业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借“战略物资”概念,行贸易垄断之实。第二,增加国营贸易的竞争性。今后可逐步增加国营贸易的企业数量,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投标。中标企业与政府签订进口合同,履行政府委托的职责。第三,围绕近期进口量大的重要农产品建立价格预警型调控机制。当国内市场价格高于价格警戒线的上限,就放松进口控制;当国内市场价格在价格安全带区间正常波动,就不干预进口;当国内市场价格低于价格警戒线的下限,就启动进口调控预案。

    建立棉花和大豆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从国家拟定的88种重要监控商品中,将棉花和大豆提上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农产品,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重点对进口棉花和大豆的市场结构、价格中的政府补贴方式和幅度以及对国内棉花和大豆产业的损害程度进行前期跟踪评估,一旦初步认定因国外禁止性或可诉性补贴对国内大豆产业产生了严重损害,就可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并作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前期准备。

    背景链接·

    入世三年来我国重要农产品进口状况

    (一)重要农产品进口量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农产品进口额增长显著

    加入WTO前(1999~2001年,以下简称“入世前”)和加入WTO后(2002~2004年,以下简称“入世后”)相比,我国小麦、大米、豆油、菜籽油、棕榈油、食糖、棉花、大豆等9种农产品进口大幅增长,平均增长102%;玉米和羊毛这两种产品进口减少,平均下降21.9%。因进口增长的产品种类和幅度均超过进口减少的产品,增减相抵后重要农产品进口在入世3年中呈进一步增长趋势,平均增幅高达99.1%。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增长35.1%和13.4%,比入世前分别高22.9和8.6个百分点;入世后进出口额平均增长22.9%,比入世前高14.8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农业的国际化程度上升。

    (二)关税配额农产品进口以小麦、油、糖、棉为主

    入世后,9种关税配额农产品年平均进口量为964.5万吨,其中进口量比较大的产品为棕榈油、小麦、豆油、食糖和棉花,分别占关税配额农产品年均进口量的27.0%、20.4%、19.7%、14.3%和9.3%,它们合计占90.7%。

    (三)加入WTO前后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结构相对稳定

    以加入WTO后的2002年与之前的2001年为例,入世前后我国小麦、羊毛、天然橡胶进口国排序未发生变化,其中小麦主要为加拿大和美国,羊毛为澳大利亚、新西兰,天然橡胶为泰国、马来西亚。相反,大豆、食用油和食糖在加入WTO前后其进口来源国的进口量顺序有所变化。入世后与入世前相比,我国大豆进口国的老大仍是美国,但巴西超过了阿根廷;食用植物油的头号来源国还是马来西亚,但阿根廷超过了印度尼西亚;主要食糖来源国古巴超越泰国位居首位,澳大利亚上升到第二,泰国降为第三名。

    (四)重要农产品的关税配额完成率不断上升

    关税配额完成率超过60%的产品,2002年只有羊毛(72.8%)、棕榈油(70.4%)和食糖(67.1%);2003年增加到4种;2004年又增加到5种,依次为棉花(221%)、棕榈油(89%)、豆油(81%)、小麦(75%)和食糖(62%)。可见,关税配额完成率超过60%的产品逐年增多,推动关税配额完成率不断上升。入世后的关税配额平均完成率从2002年的32.5%、2003年的43.8%、进一步上升到2004年的66.4%,年均增长率高达43%。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对重要农产品的需求扩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政府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履行入世时的农产品进口承诺。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