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油脂行业风险失控问题严重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7-27  
     套期保值呼唤国内豆油期货上市

    目前豆油期货缺席,国内很多油脂企业只能通过国际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这也给其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风险。在香港上市的中盛粮油于7月15日股价暴跌,公司总值缩水近半。其董事会于近日宣布,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之业绩将录得亏损。对于如何产生的亏损,中盛粮油在公告中表示,该公司在国际市场采购大豆毛油作为原材料,在中国内地进行精炼加工后出售。为了抑止原材料价格波动之风险,在CBOT进行大豆和大豆油的期货交易。有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盛事件其实只是中国油脂行业风险失控问题的冰山一角。

    油脂行业2000年以后发展特别迅速。由于豆油是大豆压榨的下游产品之一,而进口毛豆油也是精炼豆油的直接加工原料,随着日益增长的油、粕需求,仅靠国产豆油供应无法满足快速膨胀的压榨需求,使得进口大豆成为国内豆油供应的重要来源之一。

    国内多数企业搞原料现货进口加工,在2003年利润还可以,但在2004年以后就不行了,谁进口的大豆多,赔的也越多,大部分油脂加工厂亏损,亏损的原因在于企业采购时风险控制手段单调。国内油厂已经习惯了国际大豆贸易商提供的凭信用证先买升贴水后点价的采购模式,但采购周期中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常常无法控制。很多企业对南北美大豆、国内大豆、豆粕、豆油期货及现货市场价差把握能力不强,套保时又受限国内期货市场品种单一(没有豆油期货),进口豆持仓也比较小的瓶颈,就只能按照自己的生产计划盲目投机。

    而且,国际炒家也把中国买家作为猎物。入世后,国家要保护大豆产业,对大豆进口实行统一管理,反而不按市场化运作了,进口许可证是一批批发放,使采购由原来不透明变为透明。据此,国外炒家一看大买家来了,就进行炒作,使大豆价格上涨。而国内企业采购时投机意识太强,不是真正按市场经济运行,又都是通过中间商进口,再加上有些信息误导,常常买卖时机把握不好,损失惨重。

    现在,国内油脂厂一头在外,一头在内,原料(大豆)在外,产品(油脂和粕)销售在内。国际市场只允许中粮、中谷等几家建立期货帐户,其他企业则不允许,使得许多企业的套期保值不能实现。而国内市场品种不配套,持仓小,套保头寸多了没有对手,少了没法转移风险,还是很难套保。迫于无奈的企业很多在国际市场违规操作,没有货也卖出套保,甚至在豆粕和豆油上超额投机,被国际炒家盯上,损失惨重。

    为解决国内油厂风险失控问题,相关企业要完善购销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真正用好期货市场的功能,不能只是被动地通过停工限产等手段往下游产业链转嫁风险;企业在考虑生产计划、成本核算、供需关系时,可以借助对期货市场有一定研究的团体力量,信息互动,互相支持,多市场立体操作,以化解市场风险。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