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豆油资讯 » 正文

期货巨亏猛袭豆油业,中盛粮油套保失足芝加哥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7-25  
     7月15日,对廉华来说必定是个糟糕的日子,因为他的资产一日之间缩水了近2.5亿港元。

     廉是香港上市公司中盛粮油工业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中盛粮油(1194.HK)于7月15日股价暴跌,公司总值缩水近半,而持有公司63.03%股权的廉华因此遭受重创。

     中盛巨亏

     中盛粮油股价暴跌的原因,用廉华的话说就是“除公司于2005年7月14日发出的公告所披露外,本公司董事会并不知悉导致该等变动的任何原因”。

     在廉提到的公告中,中盛粮油董事会宣布,2005年上半年该公司“之业绩将录得亏损”。而这家2004年毛利2.53亿港元的公司出现亏损的原因,则是由于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投资的豆油期货产生巨大亏损。

     中盛粮油公司公关陈练与目前正在东莞集中开会的公司高层联系后表示,除公告内容外,目前不愿意进一步提供更多的信息。

     对于如何产生的亏损,中盛粮油在公告中表示,该公司在国际市场采购大豆毛油作为原材料,在中国内地进行精炼加工后出售。为了“抑止原材料价格波动之风险”,在CBOT进行大豆和大豆油的期货交易。

     但是在公告中中盛粮油并没有宣布进行了多大规模的期货交易。

     CBOT大豆豆油价格走势为,从2月份的最低点的19.3美分(报价为每磅价格,每手期货合约含60000磅,合27.2吨,交割物为大豆毛油),上涨到4月份的22.3美分左右。可以简单判断,中盛粮油在CBOT抛空了大豆毛油,所以才会产生亏损。根据公告显示,中盛粮油在4月份对所持合约进行了平仓,初步可以判断为每手亏损1500~1800美元。

     如果按照2004年中盛粮油的盈利水平来计算,在期货上的亏损当超过1.3亿港币才能造成公司整体业绩的亏损。按此计算,中盛粮油在CBOT大概抛空了1万手左右的豆油期货。

     香港联交所公布的中盛粮油2004年的年报显示,去年该公司的大豆加工能力为140万吨,实际的销售规模是53万吨,而且自2001年其每年的经营规模增长都不低于50%。因此,中盛粮油实际交易的期货合约可能比按照2004年水平估算的更高。

     遗憾的是,中盛粮油公司表示只能在9月份以后才能公布公司上半年的业绩,并且对于上述判断并没有进行肯定或者否定。

     投机?套保?

     矛盾的是,在中盛粮油7月14日的公告中,始终表示参与CBOT豆油期货的目的是为了“抑止原材料价格波动之风险”,而且过去的经验表明这种维持是“有效的”;但是简单的期货基础是,为了稳定原材料的成本,应该在目标价位买进期货合约,这样一旦现货价格出现波动,那么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平衡这种波动。

     比如大豆毛油价格上涨,中盛粮油的原材料现货采购成本上升,如果在CBOT有相应的多头持仓,那么可以通过期货合约的获利来弥补成本的上升。

     国内一位大豆压榨企业负责人说,简单的分析,中盛粮油在CBOT的交易不应该是卖出,而应该是买进。目前在期货上产生了亏损,就不能说中盛粮油在CBOT进行的是“抑止原材料价格波动之风险”,而是一种投机行为。

     该人士又分析认为,中盛粮油前几年证明了这种投机能够“有效地”解决成本波动问题的原因,也在该公司公告中有所表示。

     公告称,“在过去,中国国内的成品大豆油之现货价格,与CBOT大豆油期货价格高度关联。”所以,中盛粮油实际上是在CBOT对成品油进行了卖出“保值”。

     过去,是有意的利用这种关联关系在做有效的“套期保值”,还是投机巧合的被掩盖了下来,没有办法进行分析判断。但是今年国内大豆成品油与国际大豆毛油价格的脱钩解开了“套保”的面纱,中盛粮油受到了市场的“惩罚”。

     来自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明显地表示了国内成品油与国际大豆毛油脱钩。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成品油从2月份的每吨5800元下跌到了6月份的每吨5000元左右,中心预测科人士表示“这一价格还在下跌”。

     造成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跌的原因,东海粮油副总经理李宣生认为,是大量的大豆进口造成的豆油产量上升,和国内豆油需求下降联合造成的。

     粮油信息中心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大豆进口1200万吨,比去年同比上升34%,而预测科人士也证明市场上豆油需求在下降。

     而国际市场上,由于主要产豆区南北美洲上半年的天气不好,而且美国农业部连续6次下调今年的大豆产量预测,导致大豆和豆油价格节节攀升。

     正是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同形势,导致了国内大豆成品油和国际大豆、毛油价格的脱钩,从而导致中盛粮油的“套期保值”失效,从而产生巨大亏损。

     行业巨亏

     中盛粮油公告显示出了公司的巨亏,这种亏损实质上来源于原材料大豆价格上升,和成品油价格下跌的剪刀效应,而期货交易只是放大了这种亏损的幅度。

     更大的问题是,业内人士认为,中盛粮油亏损只是冰山的一角,年压榨能力超过6000万吨,实际压榨超过3000万吨的国内压榨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亏损风险;而且,更令人担心的是,他们似乎并不知道怎么规避这种风险。

     从今年2月初到6月底,国际市场大豆每吨从2450元上涨到3050元,豆粕每吨从2100元上涨到2600元,而国内豆油从每吨5800元下降到5000元。同样压榨一吨大豆,压榨厂商的盈利在6月底要比2月初下降360元。(价格根据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计算,平均每压榨一吨大豆出产0.8吨豆粕和0.2吨豆油)

     李宣生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压榨厂商都面临着亏损。“但是又能怎么样呢?还是要干啊。”

     李认为国内豆油价格的下跌是源于国际大豆的大量进口,而大量进口的原因,在李看来,就是目前一些投资者看到以前压榨行业有利可图,而不被控制地大量进入这个行业引起的。

     甚至有期货分析师认为,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相当程度上也是由于国内压榨企业大规模上马,而大量增加了对于国际大豆的需求造成的。

     国内没有豆油期货,没有办法对产品进行套期保值,而且国际市场又不被允许进入。至于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一号、二号,和豆粕期货,李宣生认为限制仓位,以及套期保值程序的烦琐导致了企业在期货市场上保值很难。

     “目前还无计可施。”面对行业风险而缺少规避渠道,李无奈地表示。

     更深一步的是,国内的期货市场不但在品种设置上缺乏足够的配套性,而且在期货品种的定价上没有独立的地位。天马期货研究员表示,没有中国的大量压榨企业,美国、巴西等大豆产地也将缺乏足够的销售市场,但是可惜的是,这种买方的力量没有在国际,甚至国内的期货市场上得到体现,大豆价格只是简单的因为产地情况产生变动,而缺少中国这样的大消费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期货市场的悲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