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豆价疲软的基本原因还是需求的不振,2005年上半年我国大豆进口增长迅猛,据海关数据显示,2005年1-6月我国进口大豆累计达到120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3%。仅6月份就进口了大豆267万吨,远远高于上年同期的146万吨,同比激增了82%。预计进入七八月份以后,国内进口大豆到货量将不会低于450万吨水平。与大幅提升的大豆进口量相对应的却是疲态尽显的大豆压榨需求和豆粕需求,两者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由于禽类养殖业与家畜业复苏的景气程度一直不如人意,同时由于受口蹄疫、禽流感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内的养殖业高峰被一再推迟,豆粕和豆油价格始终处于低位徘徊。这使我国众多压榨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连续数月的亏损状态导致整个行业对于大豆的需求步入低潮期。中国现有的大豆压榨能力是豆粕市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截止到2004年年底的压榨产能已达7000万吨水平,但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五成。近年来各地粗放型建设的大豆压榨厂造成了中国的产能已能足够应付全球一大半的大豆加工要求,大豆行业总体产能过剩现象十分突出。只要大豆压榨利润无法恢复到正常区间,就难以立杆见影地拉动国内大豆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下半年豆粕饲料需求能否有效启动将直接决定上游创记录的大豆进口量是否得以顺利消化
从USDA月度报告来看,美国2005/2006年度大豆播种面积7240万英亩,小于04/05年度的7520万英亩,同比减少280万英亩。7月份预计播种面积也比6月预计的7260万英亩,减少了20万英亩。美国大豆单产7月份报告预计2005/006年度美国大豆单产每英亩39.9蒲式耳,大大低于去年同期预测的42.5蒲式耳/英亩水平。市场预测如果美豆单产减少至38蒲式耳/英亩的话,今年CBOT大豆就有可能再度出现反季节性上扬行情。当然,这种状况一定要等到美国大豆种植区天气进一步恶化。
从本年度产量预测,2004/2005年度美国大豆产量31. 41亿蒲式耳,2005/2006年度7月份最新预测 28.90亿蒲式耳,与去年同期预测值相比2005/2006年度大豆产量比2004/2005年度大幅减少了2.51亿蒲式耳,对价格构成利多影响。美国大豆总供应量,如果产量加上初期库存和进口量,美国2005 /2006年度大豆总供应量为 31.83亿蒲式耳,从总消费来看,2005/2006年度总消费量29.73亿蒲式耳。说明2005/2006年度美国大豆总供应量大于总需求量2.1亿蒲式耳,供求平衡表动态仍呈现供大于求格局。但因新产大豆产量存在很大变数,因此,在天气不确定的情况下,未来美国大豆预测数字仍会有继续调整的可能,从而对市场价格产生不确定性预期。
另外,亚洲锈病菌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因素,它可能为后续行情的演变埋下伏笔。迄今为止,美国的佛罗里达、佐治亚以及阿拉巴马州都已经发现了锈病菌的身影,其未来传播的路径与该病菌实际的受控情况同样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即使不发生大面积爆发锈菌病,由于防治锈菌病所导致的种植成本的提高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抬升作用。
从技术角度而言,价格、持仓量和成交量是三个构成整个技术分析的最重要的数据,具体来说,如果持仓越大,成交量越大,那么价格的波动空间也应该越大,反之亦然。持仓量越大,说明新增资金入场较积极,参与热情较多,那么若伴之以大成交量的话,价格的运行速度"应该"快速前进,如果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一般而言,不是时机未到,就是市场产生重大的分歧,市场有可能转变方向。目前CBOT大豆K线组合较好,短期指标仍有走强的要求。虽然,目前国内大豆价格从盘面表现来看弱于美盘,且呈现跟跌不跟涨的情形。从中长期来看,如果美盘能够继续天气的炒作, CBOT大豆还有可能会出现一波较大的区间行情,当然,在天气没有恶化到这种地步时侯,期价仍将在750-600美分区间宽幅震荡。
国内大豆市场近期的振荡局面是众多因素共同交织而成,连豆期价较为独立的行情走势表明了市场的理性更强了。CBOT市场永远只能是进行国内市场操作的参考而不是依据。国内市场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节奏,适当调整操作思路顺应当前市场运行节奏才是最佳选择。经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7月连豆仍然会持续弱势区间振荡。由于每年的7、8月是传统的CBOT"天气市",天气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导致期价涨跌的反复,如果后期美豆种植区天气改善,期价回落,如果干旱依旧,基金仍会入市做多。另外,锈菌病也是基金可以炒作的题材。国内连豆受大豆进口库存高企,国内豆粕需求旺季推迟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形成大的行情,市场必然还是以波段行情推进。但随着后期豆粕需求旺季的来临,内外盘和资金的配合,可能导致上涨行情的出现。操作上短期内保持区间振荡思维,密切关注美豆种植区天气变化和国内需求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