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续下调年度库存 确立中级方向
在农业部的月度报告中已连续两个月下调了年度库存,由于年末库存量是大豆市场在一段时期内供求矛盾的最终体现,因此下调本年度和下年度期末库存预估值,显示大豆市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供需矛盾向利多的方向转移,可以认为这一数据的下调为大豆市场的中长期走势确定了一个基调,向大豆市场发出了一个中长期的利多信号,虽然大豆市场整体依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库存数据的连续下调为多头阵营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的炒作提供了一个辽阔的想象空间。
二、再次下调巴西产量 利空风险出尽
在农业部7月份的月度报告中维持了阿根廷2004-05年度大豆产量,而下调了巴西大豆产量则由上月的5300万吨下调至5100万吨。这是美国农业部从2005年2月份以来已连续5次下调该数据,目前可以确认南美大豆的增产幅度在300万吨左右,因此南美大豆增产因素所带来的利空影响被最终锁定。
三、巴西大豆产量仍是2005/2006年度的大豆增产的主导因素
在农业部7月份的月度报告中2005/06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2.197亿吨,比2004/2005年度提高340万吨;其中,北半球国家大豆产量预计显著降低。美国大豆产量预计比2004/05年度降低近8个百分点为7865万吨,较6月份下调了14万吨,中国大豆产量预计为1700万吨较上一年度下降100万吨,与6月份数据相同。这样算起来,在2005/06年度,美国和中国大豆产量预计就比去年降低784万吨;全球大豆的增产主要来至于对巴西大豆增产900万吨的预期,成为2005/2006年度世界大豆增产的主导因素,由于增产因素过于集中,这使得增产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后期市场炒作提供了题材。
四、中国需求引领全球大豆消费
在美国农业部7月份的月度报告中,2005/2006年度世界大豆进口量为6568万吨,比2004/2005年度增加459万吨,我国2005/2006年度的大豆进口预计为2700万吨,与上月数据相同,比2004/2005年度增加420万吨,比2004/2005年度高出18%,我国大豆的进口量占2005/2006年度全球总进口量的41%。占2005/5006年度世界进口大豆新增总量的93.5%。这一数据显示在2005/2006年度中,我国的大豆需求成为拉动世界大豆需求增长的领头羊,预示中国大豆的需求因素将成为影响世界大豆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2005/2006年度的大豆市场无疑是中国概念的炒作年。
五、中长期利多因素开始影响市场
从近期大连大豆市场和CBOT大豆市场的盘中交易特征来看,CBOT大豆和大连大豆市场虽然各自的强弱程度不同,但两市场的各期合约均保持正向排列,并随着外围资金的介入,这种正向排列的趋势得到强化,远期合约与近期合约的价差开始拉开,两个市场交易的重心均开始向远期合约转移,远强近弱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因此可以认为交易者普遍以中长期利多因素作为入市参考。
六、中国需求疲软 抑制大豆上涨空间
目前国内大豆库存量已经好几个月居高不下,在现有大豆消化不利的局面下,进口到港数量同比也在大幅增加。据海关总署2005年7月11日发布在网站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05年的上半年进口大豆1201万吨,较上年同期提高33.6%。国内大豆现货市场压力巨大;此外,国内豆油价格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导致压榨商的普遍亏损。同时受国内禽流感及口蹄疫的影响,国内养殖业规模大量缩减,造成豆粕现货市场的需求持续低迷,这一系列因素显示国内大豆市场需求十分疲软,这抑制了国内大豆市场后市的上涨空间。
综上所述,美国农业部7月份的月度报告,较为全面的向交易者预示了一个中长期利多的市场背景,在中国大豆需求成为世界大豆消费主要推动力的条件下,近期国内大豆市场需求疲软,显示出大豆市场短期内仍有一定的下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