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大豆买家一中国,每年2000万吨大豆采购量,为什么在与国际供货商和基金的较量中总是处于下风,屡屡被套?在国内压榨企业中,为什么会有冰火两重天的两种境地?影响行情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哪些?等等,诸多问题,业内人士都在深深思索着!本文浅析如下:
一、两次“羊群效应”成因分析:
第一次“羊群效应”发生在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5月。这个过程中,CBOT大豆期货价格在诸多因素的刺激和国际投机基金的推动下,从600美分/蒲式耳上涨到2004年3月份的近20年来历史高价:1064美分/蒲式耳。在这期间,国内众多压榨企业一路追高采购大豆,而当点价完成后,CBOT大豆价格又从4月份开始一路狂泻,到2004年9月份下跌到550美分/蒲式耳左右,跌幅达到48%,国内进口大豆价格跌幅达1000元/吨以上。一时间,国内压榨企业普遍损失惨重,有的油厂因此倒闭破产,有的油厂不得不违约。这一事件被业界称为“2004逼仓中国压榨企业事件”,业界惊愕、哗然……
分析这一事件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每年7000万吨大豆压榨能力严重大于2800万吨大豆消费需求,对大豆的采购是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压榨能力,分散采购,缺乏统一的、协调对外的定价机制,而相对于ADM、嘉吉等国际市场少数几家超大型供应商来说,缺乏基本的讨价还价能力。
(2)美国大豆产量调低以及南美作物生长出了问题等因素,均使得CBOT期价在基本面上利好。
(3)商家大量空单——其中包括中国升贴水交易的未点价单和南美多于往年的套保单,大量空单存在,就具有了推动盘面价格的客观基础。
(4)“事件”前,宽松的贸易条款导致过低的人市障碍和过大、过于集中的采购量(如赴美大豆采购团14亿美元采购合同等),使得国内采购头寸完全暴露在国际基金的猎枪下。
(5)基金全力做多,将市场不断推到新高。
(6)中国紧缩信贷政策。
(7)“有毒种子事件”使得大量商家卖盘,同时基金大量平仓。
第二次“羊群效应”发生在2004年年底至2005年3月份。美国大豆创记录的产量和南美大豆创记录的预测量,使得CBOT大豆期价从550美元/蒲式耳一直探到今年2月7日的498.5美分/蒲式耳。这期间,由于业界一致看空,国内压榨企业均压制着购买的欲望,大多不进行点价。其后,由于巴西的严重干旱天气及CRB指数持续上涨等因素,国际投机基金借机将接近8万手净空单迅速翻为4万多手净多单,CBOT大豆期价也被迅速推高至3月17日的691.5美分/蒲式耳,涨幅达38%,且一步到位。在这之后至今近两个月的时间内,CBOT大豆期价一直在630美分/蒲式耳一线横盘,寻找方向。中国诸多压榨企业本打算在500美分/蒲式耳左右点价,但结果是:必须在3月装船时的650美分/蒲式耳左右结价,不得不又一次“高价埋单”。
回顾这一次的“羊群效应”,总结分析如下:
(1)2004年10月份以来,业内人士近乎雷同的看空思想为这次行情埋下了伏笔。美国超过上年度26%的产量和南美创记录的预测量,这一“地球人”都知道的信息使得业内人士一致被笼罩在看空的氛围中。一致的思想就会产生一致的行为,也就具有了“羊群效应”产生的思想基础。
(2)“升贴水交易采购”同样被国际投机基金所利用。由于业内人士近乎一致的看空思想,使得去年年底国内压榨企业在决定采购大豆时大都采取升贴水交易采购。先买升贴水,待装船时行情下跌后再点价,这样,采购价格自然是低价格。这一从以前的国际贸易中缴了巨额学费学到的采购办法,同样被国际投机基金所利用:中国过于集中的、大量的未点价单被国际投机基金瞄准。04年9月至05年1月,CBOT大豆期价徘徊于550-500美元/蒲式耳。在这期间,基金净空头达到78161张的创记录数量。然后在诸如天气、美元指数、CRB指数等种种因素作用下,基金推波助澜,在短时间内,把近8万张净空单翻成4万张净多单,CBOT大豆期价也出现井喷行情,一步到位,直至691.5美分/蒲式耳,迫使国内买家必须在650美分/蒲式耳左右的高价格点价,否则就违约,将承担巨额违约责任。其后,CBOT大豆期价经历此轮狂涨之后又回到630美分/蒲式耳一线横盘至今,寻找方向。
(3)众所周知,基金爆炒天气因素是本轮行情的导火索,但我以为:由天气决定的产量因素更是此轮行情的客观基础。基金只为赢利而来,其炒作绝对是“顺势而为”,这里的“势”就是巴西主产区严重干旱。由于天气原因,预测机构纷纷将巴西产量从早先的6300万吨下调至5900万吨、5600万吨、5400万吨、5200万吨,甚至有5000万吨的可能(03/04年度为4970万吨)。
(4)中国内在的强劲需求是此轮上涨行情的内在支点。众多机构将中国04/05年度大豆进口量预测为2200万吨左右。而05年2月2日巴西的一则消息是:“根据巴西外贸秘书处SECEX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1月31日,04/05年度巴西大豆出口登记量仅为181.4万吨,远远落后于去年同期的809.4万吨”。显然,这和最大买家中国的缺席有关系。因为中国的采购量一般达到南美出口总量的35--40%,照此推算,意味着中国至少还有800--900万吨的购买未完成;按南美大豆到国内压榨需60--75天的装运销售周期算,为满足本种植年度最后一个月8月份的压榨需求,必须在5月前完成采购,而且只能尽可能的靠前不能拖后。也就是说,2月、3月、4月必须至少采购完成600--700万吨,这是无法规避的。如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支撑2月以来的狂热上涨行情的内在需求的支撑。这个采购过程不完结,行情的回落将无法打破买方力量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