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图表上看,目前大豆市场的盘整走势特征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的盘整非常相似,即“价格横向运行、成交量间歇性放大并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同时无论涨跌持仓量都保持振荡攀升”,调整时间的长度也已经达到与年前盘整相同级别,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趋于交汇。国内豆类期价的大级别盘整周期平均为3-4个月,价格盘整一旦达到4个月,突破之后的行情运行幅度相当大,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规律。
每次豆类行情陷入大级别横向盘整时,多数情况下都伴随着多空双方的巨量扩仓对峙,而对峙的打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破不立”,即价格朝某一方向出现小级别突破,持仓量先减后增,减仓后价格便企稳。在打出止损盘后多空双方重新站队,价格反转展开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行情。2003年3月—7月的盘整、去年11月—今年2月的盘整都是这种形式;另一种方式是长期横盘后价格直接向某一方向展开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持仓量先增后减,减仓时价格加速运行,这是某一方认输平仓所致。2001年12月—2002年4月的盘整、2003年11月—去年2月的盘整突破就是这种形式。
目前市场的焦点集中在南美大豆上市进度、美国大豆播种进度、库存消费比、禽流感等方面。利多与利空交织,左右期价的因素“剪不断理还乱”。但不管基础数据如何,数据本身并不能左右市场,关键是市场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哪里。只有市场关注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才能够左右价格。4、5月份是南美大豆上市考验市场消费承受能力的时候,同时5月份北半球大豆的种植面积及种植进度基本可以定型。因此5月份的低点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产量、库存都已成为历史,不会再成为市场的主要矛盾。6月份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月份,没有什么重大的题材炒作。而7—8月份市场将聚焦于天气,炒作天气是多头的一贯做法。从下游豆粕的供求来看,今年油菜籽与棉花相对上一年度都是减产,油菜籽产量预计为3.78 亿吨,比本年度的产量减少200多万吨;棉花种植面积最终还没有确定,但比上年减少是无疑的,作为豆粕的替代品菜籽粕和棉粕的供给压力不会比上年大,对多头来说是一种心理支持。
分析豆类价格走势应格外注重豆粕的强弱变化,因为豆粕是先行指标,不论多头行情还是空头行情都必须由豆粕领涨和领跌才能走得远。近来盘面上最引人注意的是8月豆粕持仓量的增加,4月19日其持仓猛增至18.3万手之上,期价随即止跌,次日出现涨停。之后虽出现阶段性减仓,但总水平仍保持在高位,5月20日再度增仓止跌,次日大幅上涨拉出大阳线。这两次止跌都都在2510一线,说明下档支撑相当强劲,5月18日的低点2463点具有很强的技术意义。从周线图上可以看出,年前的盘整区中两个相对低点的循环是从去年11月8日到今年2月2日暴涨的起涨点,底部循环历时13周。从2月2日低点至上周三5月18日调整低点,两个低点仍然是相隔13周。日线图上,从3月17日高点2903点下调8周时间仅仅下跌430点。分为两段式下跌,第一段从3月18日到4月18日,21个交易日下跌373点。波浪形态上属于“a、b、c、d、e”的三角形调整,整个构成了大级别调整的“A”浪下调(见下图)。第二段从4月21日至3月18日,下跌15个交易日、223点,暂时可以将这段下跌看作“C”浪下调(后市有待验证)。下跌速率出现换档趋于平缓。第二个阶段的下跌幅度比第一阶段下跌小,大约为第一阶段跌幅的61.8%,时间比第一阶段下跌的时间短。形态上显示为下降三角形,振幅收敛,为下跌能量衰减的特征。5月23日期价以一根大阳突破下降压力线,趋势由下跌转为横盘。
从豆类此次的盘整级别结合历史规律看,其盘整的周期大致在4个月左右,即要盘整到7月份才会有大级别的趋势行情出现,这从基本面上可以得到印证。6月份缺乏实质性题材,基本面相对真空;而7月份是炒作天气的高潮,盘下去对多头有利。至于实际产量与库存压力只有到10月份北半球大豆收获时才会体现出来,目前它不会成为市场关注的主要矛盾。从技术特征上看,大豆表现为规则的横盘,其间涨跌错落有致。这绝不是可以就此展开主跌浪的形态。操作上可以把5月18日的低点作为盘整区的底边来对待。
豆类市场后市的不确定性就在于这个盘整区的突破是以直接突破的方式出现还是以“不破不立”的方式出现。盘面分析的重点是8月豆粕后市价格能否再度击穿2500点大关及击穿后持仓量的增减节奏。

突破已经形成
犇 从5月13日CBOT大豆探底以来,在种植区低温干旱天气的影响下,大豆期货价格一路上扬,目前已经形成突破。而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亦步亦趋,只是跟随CBOT大豆价格上涨,已经完全没有了前期领涨于美豆的风采。实际上,前期大豆价格的区间振荡也已经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的需求疲软成为压制大豆价格的最大利空因素,而CBOT市场对美国大豆种植区天气的炒作恰好成为平衡这一利空的力量。
国际市场上,南美大豆作物收割期基本结束,集中上市期已经过去,对价格的压力减轻。巴西国内的分析机构Celeres估计,巴西2004/2005年度大豆收割至5月20日已完成99%。该机构同时估计,截止到5月20日巴西生产者已经销售了68%的2004/2005年度大豆,与上年度水平接近,而近年同期平均水平为64%。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公布的报告显示,截止到5月21日,阿根廷大豆收割完成89.4%,收割面积为1276.5万公顷,预计全部收割面积为1428万公顷。这说明,南美的供应季节已经过去,市场的热点将很快将转向2005/2006年度大豆的供需状况。
美国2005/2006年度大豆种植面积较去年大幅减少,单产预测降低,减产趋势明朗。按照美国农业部公布的5月月度供需报告估计,美国在2005/2006年度预计大豆的种植面积为7390万英亩,收割面积为39.9蒲式耳/英亩(实际上这一预测水平已经偏高,80个种植年度的统计资料显示,真正达到或超过这个单产水平的只有2004/2005年度和1994/1995年度),总产量预计为7878万吨,比2004/2005年度的8548万吨减少了670万吨(见下图)。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像,一旦美国的大豆种植区发生天气灾害,对全球大豆的供应量将产生严重影响。目前天气的不利影响已经显露,在种植进度与去年同期持平的情况下,美豆的出苗率远远低于去年同期。如果后期天气不出现明显改善的话,美国大豆的总产量将在美国农业部预计的水平上大幅下调。
国内的大豆进口同比大幅增加,豆粕需求持续低迷。按照中国海关公布的数字,截止到4月份,中国在2004/2005年度共进口大豆1503万吨,超过去年同期的1114万吨,大豆供给量猛增,港口库存据粗略估计超过220万吨。按照进口商的估计,中国在5月和6月份的大豆进口数量都不会低于220万吨,远超过去年同期(去年5、6月份合计进口229万吨)。
在进口增加的同时,由于中国今年春季温度偏低,养殖企业补栏期延后,对饲料的需求迟迟没有恢复。在这种情况下,饲料企业多数采用即购即用的形式,造成压榨企业开工不足,亏损情况严重。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部公布了在山东和江苏两地发现口蹄疫的消息,而对付口蹄疫传播的方法只有宰杀受感染的牲畜,必然会造成饲料需求的减少。
可见,豆粕需求的疲软在现阶段成为压制大豆市场价格的最沉重的砝码。对于这两个关键性因素的对决结果,笔者倾向于天气的影响将最终胜出。因为无论是禽流感还是口蹄疫,在国内以前都发生过,并且受到了有效的控制。随着天气转暖,疫情会自动消失,豆粕的需求会重新转旺,至少不会比现在更差。而天气的变化是无法起到增产作用的,在目前损害(出苗率低)已经造成的情况下,在今后大豆作物的生长期间,最好的情况也只是能保持减产幅度不再扩大,后市一旦出现灾害天气,将为大豆价格的上涨带来更多的动力。
把握做多机会
26日,在不利天气等因素的推动下,国内、国际大豆价格突破上扬,展开强劲的上攻行情。笔者认为,后期期价可能会进一步上涨,但上涨过程仍充满变数。
不利天气引发大豆反弹
5—9月是大豆生长的关键时期,大豆的单产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大,天气变化成为市场的重要炒作题材。5月初,黑龙江省降雨天气较多、温度过低、土壤湿度大,各地大豆及其他作物种植比较困难,估计大豆种植将拖延到5月末、6月初方能结束。据北美植物疾病预测中心称,本周余下的时间里美国作物带地区将出现持续低温天气,这将可能进一步延缓大豆作物生长进度。天气预报称,周三美国中西部大豆主产区西部、北部将有0.25—1英寸的降雨,随后恢复晴好天气;东部在本周余下的时间里仍以干燥天气为主,气温低于正常水平。目前,美国西部雨水过多而东部干旱,不利于大豆作物的正常生长。另外,近期巴西中西部大豆产区降雨过多,不但导致收获延迟,也造成锈病真菌滋生。而巴西最大产区马托格洛索降雨过多导致一些大豆无法收获。25日,受不利天气影响,CBOT大豆7月合约价格突破前期阻力,达到666.5美分/蒲式耳。
锈菌加重市场担忧
美国大豆锈菌的不确定性影响也是目前盘面的一个利多因素。虽然今年美国发现大豆锈菌的地区至今还仅局限于南部的两个州,但美国农业部此前曾预测今年夏天锈菌将可能扩散到中西部大豆主产区。大豆锈菌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到作物最终产量,还意味着种植成本的增加。美国政府责任署官员在最近的报告中称,如果这个种植季度爆发破坏性的大豆锈菌病,农民将得不到足够的杀菌剂和喷洒设备。如果染病豆田未被及时喷洒农药,这种以植物为寄主的真菌病可导致大豆单产最多削减80%。
国际机构依然看多
5月12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报告预测大豆产量较上年度创纪录的28.95亿蒲(7880万吨)减少8%。预期2005/2006年美国压榨和出口量温和增加,而美国大豆年终库存量为2.9亿蒲,年比下降6500万蒲,低于市场平均预测的3.64亿蒲。预测2005/2006年度全球油籽产量为3.78亿蒲,较2004/2005年度减少23万吨。如实现此产量,则将是自1995/1996年度以来全球油籽产量首次出现年比下降状况。美国大豆产量减少将抵消其他国家增产的500万吨。预测巴西大豆产量调低100万至5300万吨。
近日,《油世界》已将全球2004/2005年度大豆产量预估调降了40万吨至2.1181亿吨,2003/2004年度为1.8524亿吨。巴西统计局(IBGE)称,由于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2004/2005年度巴西大豆产量预计为5331万吨,低于上次预测的5479万吨。
尽管如此,后期大豆价格依然充满变数,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前期出现的口蹄疫、禽流感能否得到有效控制,近期美元连续反弹走强对豆价也构成一定的压力,如果人民币升值也将会对进口大豆价格产生一定影响。天气的变化更是难以完全预测和掌握,一旦将来的天气情况变得对大豆生长和收获有利,则大豆的上涨行情可能会随时终结。
综上所述,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大豆价格已经突破上扬,并可能继续上涨,但上涨的时间和高度将受到限制。技术分析显示,A0509合约将试图突破4月份以来的高点3146,短期反弹阻力位在3275附近,投资者应注意把握近期的做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