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议论物价是否又要涨。一句话,CPI牵动亿万人的心。CPI,在国家统计局编印的经济指标参考资料中,被定义为是"从消费者角度衡量消费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的一种价格指数",它还是"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最重要的价格指数"。
最近的形势似乎有利于CPI将走低的预测。以纽约八月原油期货为例,从最高的60.02跌至4月13日的53,CRB指数从3月16日323.33几乎一路下滑至4月14日的298.08,美元指数由3月11日81.28回升到85以上,LME三月铜从4月12日的3339到14日的3110,三天跌去200多点,沪铜14日CU504出现4%的跌停,前后收盘价差达1320点,就是那一贯"我行我素"的房地产也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政策打压下,也开始出现曲高和寡的"滞涨"现象,甚至连低迷的国债市场也从年初以来一路高歌,显示出通货膨胀形势发生积极的好转。看来宏观形势真的发生了令人乐观的转机,连加息也不需要了。然而,4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份CPI指数上涨2.7%,却传来加息的传闻。CPI不高为何还要加息?1、CPI能否完全反映物价形势?据了解,CPI由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51个基本分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构成的。由于政府一直没有公布其具体构成比重,中金公司经济学家哈继铭的推测结果是:食品34%,烟酒及用品5%,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1%,交通及通信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5%,居住14%。其中居住类主要是指居民用在房租、装修等方面的开销。房价、医疗保险、教育费等属于居民的重大开销都没有纳入CPI的统计,这与普通人的想象有较大的出入。
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出,由于其选择参考的商品篮子没有透明度,本身信息含量十分有限,CPI指数的构成权重与实际居民消费结构并不符,一些指标是估算、估测得来的,也可能掩盖真正的物价水平。在中国,讨论是否通过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应该考虑更多的指标。比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资产品价格指数,2004年6月该指数反映的通货膨胀率高达6.8%;12月份仍为5.6%。房地产价格指数也很值得关注。2003年12月,此指数所反映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了5.1%,但到2004年12月,上升幅度高达10.8%。
2、只看相对数不看绝对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4年CPI指数上涨3.9%,2005年头三个月,则分别上涨1.9%、3.9%和2.7%。仅看这些数据似乎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担忧。但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FAI)已出现反弹。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37亿元,增长25.3%。与04年全年增幅(27.6%)相比,表面上看来一季度投资似乎正在减速。然而,若考察单月增幅,我们发现3月份 FAI的同比增速(26%)比04年12月(21.2%)提高4.8个百分点,而且均高于前4个月的增幅。更重要的是,FAI在第一季度的增速是在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3%的很高基数上取得的。显示投资增长规模很大。 接连发生的煤矿事故,乱采滥伐和非法采矿事件,还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否在警示过度投资的危害性,过高的增速真的难以为继?3、只看现实数不看预测数?尽管2004年粮食丰收,但是2004年粮食价格仍上涨了26.4%。2005年初,粮食价格仍保持稳中略升的态势。据2005年3月31日统计,与2004年同期相比,粳稻上涨22.5%,小麦16.9%。目前粮食价格接近1996年的历史高位。2005年初,原油价格一改2004年底的回落态势,一路攀升。最近,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WTI原油期货8月合约一度上探60美元/桶的近期新高,3月31日,高盛发布报告称原油价未来几年可涨至105美元/桶。2005年4月1日起,进口铁矿石价格提高71.5%。 煤、电、油、运等"瓶颈"部门的价格受国家管制或干预。决定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水、电、燃料调价的压力较大;二是目前许多地方的公共服务品价格定价较低,存在较大的上涨空间,城市交通、医疗服务费、旅游景点门票等存在调价压力。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最低工资已上调10-20%,而民工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
两年来,包括原材料、能源以及工业化中间品都出现了长期上涨现象。根据资料显示,仅今年1、2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已分别同比上涨10.8%和9.8%。 CPI作为一个滞后性的统计指标,在过去一年没有有效地传导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随后将有逐步传导的可能。
4、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有学者认为:"以CPI涨幅计的4%上下的通货膨胀在中国仍是一个可接受的物价水平。"更有学者称,如果2005年在名义上"双稳健"的旗帜下,实际上贯彻严厉的限制贷款的政策,甚至像一些人所建议的那样继续升息,那么,无需多长时间,中国的情况就将急转直下,物价增长会戏剧性地由正转负,经济增长会忽然由热转冷,宏观调控也将不得不从防范通胀转而变成防止通缩了。
今年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房地产投资依然快速增长,房价增幅提速。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6.7%,继续高于投资整体增速。在快速增长的房地产投资的后面是各地不断攀升的房价,今年一季度全国35个城市住宅价格平均上涨10.5%,统计局4月20日公布的数字更是高达12.5%。房价上涨,仍是今年需要认真关注的话题。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开始实施,国家从源头上对房地产投资"拉闸""降温"。这一措施,必然使土地价格有较大幅度上涨,带动房价上调压力加大。
房地产投资由于其较大的份额(占投资25%左右)和较长的产业链,房地产投资的变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房价的过快上涨削弱了有真实需求的老百姓的住房购买力,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恶化。另外,房地产的开发和购买都依赖于银行贷款,至少 6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一旦房价止升回跌,将严重打击银行业。
5、不加息不合理?我国持续一年多存款是"负利率"。也就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得到的利息还不足以弥补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以目前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4%的通胀率计算,现在的负利率水平为1.75%,也就是说1万元存一年,亏175元。加上20%,45元的利息税,实际损失为220元。
2005年1月,通胀率为1.9%,是2003年11月以来首次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持续13个月的"负利率时代"暂告结束。即使按照这个数字计算,真实利率也只有0.35%,1万元存一年,除去贬值因素,真实利息只有35元,而利息税还是要支付45元,储户还是亏。
国际市场导致的输入型通胀也成为今年物价上涨的重要压力。国际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将通过三个途径影响国内物价:一是直接推动国内物价上涨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二是因进口价格提高而产生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三是带动工资、利率、租金等上涨,引发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据预测,今年国际油价将继续维持较高价位,加上国内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尚不健全,将加剧国内石油价格的波动,总体上升的可能性很大。此外,美元贬值使我国进口成本大幅度上升,进一步增加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
宏观调控成功的秘诀在于要走在市场前头,并且力度拿捏得恰到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5%,与2004年全年增速持平,但高于去年下半年的增速,表明经济依然过热。政府将更重视运用需求管理政策,包括提高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以及如不动产税和房地产级差利得税等手段纠正负利率对房地产的需求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