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庞大内需触动商品金融属性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全球商品需求正形成一股强劲飓风席卷着全球,而飓风漩涡中心就在中国。2004年,中国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共进口了2023万大豆,是中国大豆总产的112.3%;中国进口棉花191万吨,中国去年棉花总产为632万吨,进口为总产量的30.2%;小麦全年进口破天荒达到800万吨,而2003年进口总量只有42万吨,1997至2003年七年之间小麦进口总量只有639万吨。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大量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对农产品需求强大。以棉花为例,今年头二个月中国纺织品出口量并没有象先期预料的那样大幅增加,但中国对棉花进口速度却在提高。最近几天市场传言棉花要追加配额,今年棉花配额注定要追加,否则国内近100多万吨需求缺口将无法填补,追加配额仅仅是个时间问题,这说明了中国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内需拉动。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多,中国需求增加是刚性的,而与之对应的是资源供应紧缺。虽然我们可以在短期内调整供应,但调整空间却是小而又小。这两者之间矛盾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并将成为影响和决定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紧缺的东西总有收藏价值,当农产品等初级原材料市场因需求旺盛而出现紧缺时,那么相对应的期货品种自然就成为回避货币贬值风险的保值投资对象。
国际基金深度挖掘农产品金融属性
农产品期货品种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属性,决定了国际基金的投资方向。比如大豆市场,在2003/2004年度全球大豆超记录增产压力下,在去年10月份至今年2月份春节期间,CBOT大豆价格下跌到500美分/蒲式耳附近。鉴于基本面巨大供应压力,美国商品基金大肆做空,前后共抛出了8万手空单,相当于1000万吨大豆量。当CBOT大豆价格由500美分上升到580美分附近的时候,美国商品基金的8万手空头部位基本回补完毕时,美国指数基金开始介入CBOT大豆市场大力做多,CBOT大豆价格也因此接连暴升,一度达到680美分/蒲式耳,比年前上升了185美分。此时,农产品的的金融属性开始发挥。
目前美国基金在NYBOT市场上持有棉花净多头头寸为22340张,占总持仓的38.9%;在CBOT玉米市场上持有玉米净多头头寸为26479张,占总持仓的17.7%;在CBOT小麦期货市场上,持有净多头头寸为54178张,占总持仓的25.6%。此外,基金在咖啡、可可、原糖、活牛等商品上也是无一例外为净多状态,基金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全线翻多态势已经十分明显。
如果纯粹从供需关系很难理解国际基金几乎在所有商品上疯狂做多的举动,特别是象玉米、小麦等依旧供大于求的农产品,但中国需求拉动和美元持续贬值,促使国际基金做出这样的选择。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基金为了回避贬值风险,不得不加大在商品市场买进力度。而目前工业品如铜等商品价格已经位于历史高位,而同期农产品市场经过2004年持续阴跌后,价格位于历史低价区,从风险报酬比角度出发,基金买入农产品期货进行保值当属首选。
目前美国指数基金在农产品市场上做多热情未见丝毫减弱,最近有传言说,goldman(高盛)指数基金准备将募集到的10亿美元新资金,将按比例买进crb指数构成商品,其中有将近5000万美元资金投入到谷物市场做多,准备买入商品为大豆、小麦、玉米。
各种属性叠加 价格波动加大
目前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在连续上涨后,又出现暴跌性价格修整动作,这是农产品三种属性交替主导市场,并相互叠加的结果。定性的说,由于国际农产品静态供求关系仍是供大于求,因此农产品商品属性是偏空的,金融属性是偏多的,而博弈性则加剧市场价格波动幅度。
农产品期货三种属性的相互叠加,将会加大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幅度。指数基金买入行为本身会推动价格暴升,而基金短期换手和平仓离场行为,也会致使价格在短期内暴跌。同时,由于商品属性偏空,在价格过分上涨后,会激发大量现货商业抛盘,价格也会发生调整。
商品博弈性则体现在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利益的争夺,它取决于多空双方实力和交易策略。当掌握市场主动权的一方在锁定了对方头寸以后,将会不断推动价格向有利自己的方向去引导,直至到对手完全崩溃为止,这样也会在短期内造成价格过分上扬和下跌。例如,中国大豆厂商在节前由于过分看空国际市场,致使国内签订的今年3至5月份300万吨(相当于2.2万手cbot大豆合约)左右进口合同没有点价,节后在价格上涨到630美分左右后,国内部分厂商才开始不得不点价。这本身就是一种价格博弈行为,美国基金明确知道中国厂商在合同到期前总要定价。因此,将价格肆意推高,也有逼仓中国的味道。
笔者认为,在以后相当长时间里,受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影响,农产品期货的商品属性将趋于淡化,而金融属性和博弈属性表现仍会比较强烈。但是,当农产品期货金融属性和博弈属性表现最为强烈的时候,基本也是价格与基本供求关系发生背离的时候。从长期来看,农产品价格仍不能完全脱离基本面制约,所以面对农产品期货价格飞涨,投资者也需要保持一份冷静和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