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连豆市场缘何冰火两极?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3-11  
    节后,连豆市场一改节前颓势,追随CBOT豆价一路狂奔,至本周,主力合约

    A0509最高已升至2960元/吨,较节前上涨了444元/吨,短短十多个交易日涨幅达17%。连豆市场节前和节后冰火两极的走势令众多的投资者甚为困惑,也使得市场的风险骤然放大,是什么原因使得连豆市场得以如此逞强呢?

    应该说,南美干旱天气是主因。2月份以后,当南美大豆的生长处于对产量起决定影响的结荚灌浆阶段的时候,南美的天气状况却持续干旱燥热,尤其是巴西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州旱情最为严重,农业分析机构Feco

    Agro预测该州的产量将由前期的940万吨下降到406万吨,其损失程度约达近六成,其它产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第二大产区帕拉那州损失约为16%。相对巴西大豆受损的程度,阿根廷大豆产区的受损程度则相对较轻。由于南美干旱及锈病的影响,油籽刊物《油世界》在本月上旬把南美三个大豆主产国的产量调降到仅为9400-9600万吨,这较12月份的预估值1.03亿吨减少了700-900万吨。南美大豆产量出现较大幅度的调降直接减缓了国际大豆市场的供给压力,这是引发此波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

    基金回补也起了一定作用,节前,CBOT基金的净空头寸曾一度达到7万多手的历史峰值,同时,商品多单却持续徘徊于16万手附近而不再增加,这使得基金空头逐渐失去了继续增空的对手,而此时,CBOT豆价却始终未能"有效"击穿前期箱底,基金的空方动能几近衰竭,处于大量浮赢的空头头寸及处于价格边缘的空头头寸就成为了此次空单回补的推动力,而3月合约交割期的临近又迫使基金必须向远月移仓。在这种情况下,南美干旱的天气就为基金空头阵营调整仓位、回补空单提供了依据。

    而从往年中国对美豆的采购进程看,在新豆上市后的第四季度是中国大豆买家的采购高峰期,当进入次年的2月份以后,由于春节后的淡季及南美新豆上市季节的临近,中国对美豆的采购数量就会逐步减少。但是,今年的情况却与往年有所不同,2月份以来,在美国大豆现货市场上,来自中国买家的采购兴趣依然踊跃。据美国农业部的销售报告显示,至2月24日最近四周的时间里,中国商家共购买了美豆76.97万吨,这较去年同时期的-23.79万吨(负值为回售)已经不可同时而语。截止到2月24日,本年度中国买家共采购了美豆1065.71万吨,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数字为810.62万吨。中国庞大的消费买盘提振了国际大豆市场的做多人气,也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提供了想象空间。

    由于担心全球消费量的增加,使得原材料的供给不及库存的消耗,国际原油及基本金属持续上涨,受此推动,国际商品价格指数(CRB)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至本周CRB指数已刷新了近24年来的新高。尽管大豆等农产品市场与基本金属和原油市场受到来自不同供给面的影响,但是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却是一致的。去年的第四季度以来,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与金属及能源等市场价格出现了严重背离,这给了国际风险基金提供一个较好的规避膨胀风险的品种,对国际大豆价格的走强起到了间接的拉动作用。

    近期,美元汇率的再度走软,支持了国际商品市场上以美元为计价商品价格的走强,截至3月9日,美元指数已跌至81.5点,距前期底点80.5点仅一步之遥。美元汇率的走弱,是国际大豆价格能够得以坚挺的另一诱因。

    可以说,此波大豆价格的上涨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产生的,其中南美干旱的天气而导致产量的下降是主要的因素,但是,南美产量的调降并未能改变本年度国际大豆市场供大于需的格局,市场的压力依然存在,只是产量的调减已成定局,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