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中国需求:商品牛市的“永动机”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3-09  
    春节过后,在美国商品基金大规模平仓农产品空单带动下,国内外商品期货再次出现普涨现象。从去年4月份中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开始,世界农产品和金属市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调整,其中大豆调整幅度最深,几乎将2003至2004年牛市升幅全部吞尽;而铜期货在过去9个月时间里主要维持宽幅振荡走势。春节期间,在中国市场休市的时候,伦敦铜和芝加哥大豆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开始发力上攻,伦敦铜创出牛市以来新高,大豆期货更是在短短18个交易日里上涨了26%。

    这种热闹的局面,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大宗商品从2001年底开始的总体价格上升趋势是否仍在延续,或者说,2005年商品价格是否仍要再度辉煌?思考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商品牛市根源说起。本轮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开始时间是2001年底,牛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以入世为契机的真正融入国际市场。拉动这次大规模商品牛市的三架马车分别为:“强大”的中国需求、“持续”的美元贬值、“凶猛”的基金做多。

    中国需求惊人

    在商品价格上涨过程中,中国需求推动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2004年10月份,国内市场普遍认为2004年度中国进口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总量不会超过1800万吨,有人甚至认为会大幅缩小到1600万吨,因为2004年中国大豆压榨行业刚刚经历了一次进口信用危机。但是到了2004年末,我们看到中国已经购买了超过1000万吨美国大豆,比去年高出近200万吨。这一事实让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大豆需求再次刮目相看,预测机构纷纷将中国04/05年度大豆进口总量由1800万吨提高到2200万吨以上,甚至有机构认为中国进口量将达到2400至2500万吨。事实上,春节期间以及春节后,中国继续购买了60万吨美国大豆,将中国春节后一段时间一般会停止购买的历史再次改写。

    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出人意料的巨大,仅仅是中国庞大需求的一个反映。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农村人口蛋白消耗量大幅增加。从1949年到2002年,中国人均消耗大豆增长13倍,但仍仅为人均20公斤多。相对于美国年人均消耗150公斤大豆水平来说,仍然非常低。2003/04年度中国人均植物油消耗量为17.6公斤,比1994/95年度的9.6公斤大大提高,但是依然低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2002年香港人均植物油消耗量达到40.8公斤,台湾为34.9公斤,相比中国2002年为15.9公斤。近几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型中外合资压榨企业大批兴建,我国压榨能力快速增长,就是迎合了这种需求。

    再以棉花为例,美国国家棉花总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朗博士去年访华时曾经指出,在北美地区,消费者年人均购买的棉纺织品为15公斤,在中国,消费者年人均购买棉纺织品则不足3公斤,而整个亚洲年人均购买量仅为2.5公斤。问题严重性在于,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5%,北美人口仅占世界人口总量的15%。如果亚洲消费者年人均购买棉纺织产品增加半公斤,世界棉花产量就必须增加近10%才能满足这种新的需求。生活日渐富裕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喜欢舒适的棉制衣服,中国棉花内需增加空间十分巨大。

    再以轿车为例,美国平均每个家庭拥有轿车1.9辆,日本家庭轿车占有量也在1.5辆左右,这是我们所不可企及的。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在快速成长,如果不久的未来,能够达到每3个家庭拥有1部轿车水平,那么试想一下,届时我们又需要建设多少公路、加油站和停车场,又要消耗多少汽油、钢铁、水泥和矿产资源?

    有人曾断言,如果中国人未来像美国人那样消费矿产资源,三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费。资料显示,国际方面对于中国矿产资源消费需求预测,远远超过了我国自己的估计。需要补充的是,中国拥有大量相对廉价劳动力资源,随着中国入世,中国逐渐成为纺织、油脂等行业“世界加工厂”。可以认为,只要中国保持7-8%以上经济增长率,中国需求就会继续在商品价格牛市中充当“永动机”角色。

    牛市循环仍未结束

    从全球角度说,世界经济仍然保持稳步增长势头,这使国际市场对商品总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美国农业部1月份发布的全球农作物供求报告显示,04/05年世界大豆总消费量比上年度增加1756万吨,增幅为9.2%;世界玉米总消费量比上年度增加3672万吨,增幅为5.4%;世界小麦总消费量比上年度增加1879万吨,增幅为3.1%;世界棉花总消费量比上年度增加120万吨,增幅为5.6%。2005年2月16日,国际铜业组织ICSG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1至11月,全球精炼铜市场需求超过供应达到了83.2万吨,而2003年同期是48.3万吨。可以预见,2005乃至2006年,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仍将以全面增长面目出现。

    但是,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永动机。中国需求的不断膨胀,最终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资源瓶颈”约束,同时通货膨胀压力也会制约经济发展。一旦中国经济成长步伐因此而放缓,商品牛市运动也自然会停止。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看不到中国经济放缓的可能。温家宝总理在刚刚召开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2005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的目标,物价指数也仍保持在4%平稳增长水平上。

    在中国需求以及世界需求强劲支撑下,未来一段时间商品市场将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产能恢复速度慢的商品,价格将持续振荡上升。这主要表现在工业品上,产能恢复缓慢使得供应总是跟不上需求,同时库存重建的缓慢也支撑价格。2004至2005年的金属、原油等就属于这一情况。二是产能恢复快的商品,价格出现熊牛接踵而至现象,中间没有振荡环节过渡。这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上,当产量大幅增加时,价格出现下跌;但是,一旦产量增加速度下降或者被市场消化,价格会立即在需求推动下出现迅猛上涨,2004至2005年的国内外大豆、棉花等就属于这一情况。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